观察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 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纤溶酶100u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10天;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10天,其余和对照组相同。
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10天,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加丹参滴注。通过两组比较,评价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3.75%,对照组有效率74.1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的同时,无严重并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易造成血栓后综合征而长期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导致肺梗塞,威胁患者生命。预防肺动脉栓塞,祛除血栓,恢复下肢深静脉的通畅血流,保存静脉瓣膜功能,预防血栓复发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理想目标,可使肺栓塞死亡率由36%降到8%左右。
目前DVT的治疗中溶栓是重要的方法。我们应用纤溶酶加低分子肝素治疗DVT已有多年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均为住院治疗的DVT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并且均为超声诊断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为首次发病,病程为1天到2个月。63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1~66岁,平均48±6.8岁;对照组31例,男10例,女21例,年龄20~68岁,平均47±6.9岁。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治疗前的病情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纤溶酶100U溶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少数病人隔3-5天进行第二疗程。其余治疗和对照组相同。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右旋糖苷、复方丹参等治疗。治疗期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两组在停用上述药物后均给华法林口服3-6个月。
1.3 疗效标准 痊愈 患肢无疼痛,肿胀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示深静脉干完全通畅;显效 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尚有肿痛,彩色多普勒示深静脉干部分通畅;有效 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较重后遗症,彩色多普勒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无效 症状明显,无减轻,甚至有加重趋势[1]。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而2.2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2.3 根据统计学处理,2.4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 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 结果示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2.3 并发症 治疗组出现2例皮下出血点,对照组有1例出现皮下出血点。两组比较, 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n 治愈
n(%) 显效
n(%) 有效
n(%) 无效
n(%)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32 22(68.75) 6(18.75) 2(6.25) 2(6.25) 93.75
对照组 31 13(41.94) 8(25.81) 2(6.45) 8(25.81) 74.19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P<0.05
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x ±s)
组 别 全血高切粘度
(mpa.s) 全血低切粘度
(mpa.s) 血浆粘度
(mpa.s) 纤维蛋白原
(g/l)
治疗组
治疗前 5.39±0.73 12.51±1.94 1.7±0.15 3.14±0.67
治疗后 4.75±0.60* 11.22±1.52*△ 1.3±0.13*△ 2.49±0.45*△
对照组
治疗前 5.40±0.91 12.50±2.21 1.78±0.15 3.13±0.56
治疗后 5. 06±0.89 12.15±2.24 1.72±0.15 2.87±0.47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方面可引起慢性静脉机能不全或者静脉炎后综合征,甚至使患者肢体残疾。另一方面可致44.7%的患者并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现代医学认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形成深静脉血栓的三大因素。
当凝血和纤溶失衡或激活的凝血状态超过抗凝能力,将导致血栓前状态,继而引起血栓形成。单独的一个因素并不一定引起临床后果,几个危险因素的共同参与才能造成血栓形成,其中高凝状态和血流淤滞是关键因素。
治疗DVT的理想目标是迅速恢复静脉血流,预防血栓延伸,维持静脉瓣膜的功能,消除血栓脱落的危险,这样将减少静脉压升高带来的长期并发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治疗属于综合治疗过程,这已经得到学者们的认同。以何种治疗方式为主则是各有侧重。
总的来说,单纯溶栓和抗凝药物的应用、静脉切开取栓术、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单纯溶栓或抗凝治疗迄今仍是我们治疗DVT的主要方法。但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目前尚有争论。
溶栓治疗具有使血栓溶解,恢复血液循环,减少或预防静脉壁的损伤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探索高效、安全的溶栓剂,仍是当前所关注的问题。一个理想的溶栓药物应是给药简便,并能快速发挥溶栓作用,能够在体内维持足够长时间的有效浓度,以防止治疗后早期再梗死的发生。
第三代溶栓剂纤溶酶属于单链锌金属蛋白酶,与血纤溶酶不同,纤溶酶不存在无活性的酶原形式,是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它可直接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但是其溶解活力不同,对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有特异亲和力,可直接作用于形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将纤维蛋白溶解成X’、Y’、D’、E’ 4个可溶性片段,将其溶解。
纤溶酶除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外,对纤溶酶原无活化作用,也不水解其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膜,具有很好的底物专一性,这一特性使纤溶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纤溶酶溶栓后,残存的血栓碎片有强烈的促凝作用,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会升高,导致溶栓后高凝状态,故必须给予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以免再通的血管发生再闭塞。低分子肝素是从标准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的片段,主要是抑制促进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因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凝受到阻碍,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但无溶栓作用。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必会加强和巩固溶栓效果,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和再通的血管发生再闭塞。这方面已有报道支持这一观点。纤溶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既有溶栓作用,又有抗凝作用,是比较理想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4.19%,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中二者没有差异。说明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DVT的治疗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纤溶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治疗DVT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轻,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