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等)的介入治疗及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肾癌、四肢肌肉骨骼的恶性肿瘤、转移瘤等等)的介入治疗。
大家知道,肿瘤的生长需要营养和氧分,而这些营养的获得是通过血液供应而得到的,如果切断了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就会因“饥饿”而停止生长,继而发生坏死、缩小甚至消失,这正是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机理。
良性肿瘤一般就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来切断肿瘤的血供。以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为例。子宫肌瘤是现代女性非常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女性腹部不适、腰痛、经量多,经期延长等,严重者可以引起女性贫血。
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是在患者的大腿根部,即腹股沟区用一根很细的穿刺针穿刺血管,然后送入一根很细的特制的塑料管(导管),在透视下将导管插入一侧的子宫动脉内,将预先准备好的栓塞剂透视下注入子宫动脉内,栓塞一侧的血管,然后再将导管插入另一侧的子宫动脉内(以为子宫是左右两侧血管供血),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栓塞,栓塞完以后患者就可以回病房观察,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发热等反应;
但一般较轻,可以耐受。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一般观察3-5天以后就可以出院。这种治疗方法创伤很小,不留疤痕,患者避免开刀,可以保留子宫,又可以消除症状,治疗效果非常好。
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分为血管内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及血管内化疗栓塞术等几种方法。
其血管内栓塞术的方法与上述良性肿瘤的栓塞方法一致,不再赘述。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即局部化疗术,是将准备好的化疗药物经过肿瘤的供血动脉注射到肿瘤血管内,起到局部化疗的效果。根据研究发现,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是与局部的药物浓度与接触时间相关的,局部药物浓度越高,杀灭效果越好。
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十几倍到几十倍,可以明显提高化疗效果,同时,由于注入的化疗药物是首先经过肿瘤组织的代谢吸收然后再回流到全身,从而可以明显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是应用最多的肿瘤介入治疗技术,这种方法是将化疗药物与血管栓塞剂(常用碘化油或超液化碘油)混合,经过导管注入肿瘤供血动脉内,可以起到局部化疗与血管栓塞的双重效果,血管栓塞减少或切断肿瘤血供,同时减少了血液化疗药物的稀释与冲刷,延长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的接触时间,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术临床上可以用于全身多个部位的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其中在肝癌和肾癌中应用的最多,治疗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疼痛、食欲下降、恶心等并发症,一般经过积极处理后3-5天就可以消失,患者治疗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3-5天后就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不需开刀,创伤非常小,回复快,所以说介入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回复快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