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畸形诊治新进展
根据2011年的报告及出版物资料复习,本节的讨论主要讨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成人脊柱畸形,生长棒技术,三柱截骨,及神经肌肉型脊柱畸形。因为企业赞助研究小组的建立及数据的进一步收集,多中心研究比起五年前增长许多。
特发性脊柱侧凸
在校筛选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治疗的一项重点工作。至少一项香港的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提议应用由他们授权通用的学校普筛方法。支具的研究仍然在继续,一天十二小时佩戴支具已成为一个重要标准,显然,支具的佩戴时间与侧弯进展成负相关。凸侧椎体吻合器是目前可以替代支具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技术。该技术应用的指证及效果目前仍不明确,但有报道称胸腰弯度小于35°,凸侧椎体吻合器的疗效与支具相类似。但是对于弯度在35°-44°之间的胸弯,其疗效较差。
一项韩国研究应用胸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十年以上随访取得了良好结果。但是对于脊柱侧凸角度校正多少仍存在争议。一项多中心研究认为通过椎弓根钉校正旋转可能会加重矢状面失平衡度,远期导致胸椎平背畸形。因此,最大程度的矫形畸形并非恰当年。
成人脊柱畸形
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一项并发症是近端的交界性后凸及近端交界位置的手术失败。至少一项研究指出预防性椎体成形术可能对此有所改善。另外一项研究则提示CT造影可能比MRI更容易发现责任阶段的椎管狭窄。还有一项研究认为预防性下肢静脉滤器的安放可以有效减少在脊柱手术中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高危人群的相应并发症发生率
一项多中心研究认为,成人脊柱畸形术后疗效最差的病例表现是术前疼痛症状严重、更多应用麻醉药、体重指数较大以及极易焦虑紧张的病人。这项研究认为,这些术前因素比手术的技术因素更具有疗效的决定性。另一项研究认为,成人脊柱畸形术后症状的改善潜力因初次手术或翻修手术而不同。而至少一项研究显示应用了骨诱导蛋白的病人与未应用骨诱导蛋白的病人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种类十分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颈前路融合,该术式中应用骨诱导蛋白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在SRS会议上一项针对脊柱外科医生的调查中,显示植骨替代物目前比髂骨骨移植更受欢迎。大部分脊柱外科医生不再以髂骨骨移植作为脊柱融合手术的金标准,而转向应用植骨替代物来减少供骨区并发症及提高融合率。
生长棒技术
目前,对于十岁以下的病人,应用控制或矫正畸形的固定物来替代脊柱融合越来越成为瞩目的焦点。一项研究显示多数早期脊柱侧凸病人的生长棒需要去除并继而应用内固定融合。更进一步来说,融合比生长棒跨越节段要多,生长棒技术治疗方法对脊柱畸形最终矫正率要小于50%。患有早期脊柱侧凸的病人当中,比较难以应用生长棒技术的是患有大角度僵硬胸椎后凸畸形的病人。然而,在这组病人中,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点比钉钩系统更令人满意。应用该种外科技术似乎有利于改善儿童的总体营养状况。
三柱截骨术
一项猪模型的实验研究证实,胸腰椎的短缩节段小于脊柱前柱(T1-L6)总长的5.1%是较为安全的。而短缩等于或超过6.3%则有极大脊髓损伤的风险。合并脊髓病难以获得术中脊髓监护数据时,也可断定有极高的手术过程中大量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
一项加拿大的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夫克特)疗法有效的降低了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所造成需治疗脊柱侧弯的发生率。初步数据表明生长棒技术可能在脊柱肌萎缩治疗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另一项研究证实,在骨髓增生异常导致的脊柱畸形矫正中,预行拴系松解术并非必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