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自2007年至2010年收治腹内疝性肠梗阻患者17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19岁-56岁,平均42岁。其中11例因腹痛入院,5例因腹胀入院,1例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入院。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应用等一般处理,行腹部立位X线检查及螺旋CT检查,其中12例患者X线检查提示腹腔内宽大液气平面存在,5例患者X检查阴性;14例患者腹部螺旋CT有阳性发现(8例提示腹腔肿块、5例提示肠扭转征象、1例提示肠套叠),3例患者CT检查阴性。经保守治疗6h-72h,患者临床症状不缓解或加重,最终行剖腹探查术。
结果:术中探查本组17例患者都因腹内疝形成致肠梗阻,内疝原因分别为:术后粘连带成疝7例;Meckel憩室粘连成疝5例;盆底疝2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乙状结肠周围疝1例。疝内容物为小肠者16例、乙状结肠者1例。2例患者发生小肠部分坏死(粘连带致绞窄坏死1例、盆底疝致肠绞窄坏死1例)。依探查情况行内疝复位、粘连松解、疝修补、坏死小肠切除后一期肠吻合。本组患者近期预后良好,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2、讨论
腹内疝是指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腔内正常或异常的孔道、裂隙转离原有位置而进入腹腔内的某一间隙【1】,根据发生原因腹内疝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是指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或腹膜附着异常等先天性因素所致腹膜隐窝大而深 ,腹膜、网膜或肠系膜存在缺损 ,或 Winslow孔过大 ,肠管疝入而形成;后天性则是指后天因素如手术、外伤、炎症等所致腹膜或肠系膜的异常孔隙 ,肠管可经此疝入。有根据疝的结构按有无疝囊分为真疝和假疝。脏器疝至另一个腹膜囊隐窝 ,具有疝囊而称真疝。若网膜或肠系膜存在裂孔 ,或因手术、创伤等构成一异常孔隙 ,肠管因此疝入 ,不具有疝囊而称假疝【2】。腹内疝发病率低,约0.2%-0.9%,是导致肠梗阻的重要原因,约占肠梗阻病因的5.8%,随着肠梗阻剖腹探查手术量的增加及认识的提高,近来呈上升趋势【3】。腹内疝性肠梗阻隐匿性强,易发生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如大量坏死小肠切除,造成短肠综合症,故不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延误病情,预后不良。
通过本组17例患者的诊治,我们有如下体会:腹内疝性肠梗阻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手术干预。详细的病史采集,仔细的查体,合理的辅助检查是作出早期诊断的前提,其中,腹部立位X线平片检查及腹部螺旋CT检查在腹内疝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腹部X线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显示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并可见孤立、固定、胀大的肠袢,可确立肠梗阻诊断。螺旋CT检查如提示肠管异常占位征象或系膜血管走行异常,多提示腹内疝性肠梗阻,故CT检查在早期诊断中具有极其独特的意义【4】。符合上述影像学检查的肠梗阻患者,经给予肠梗阻常规处理措施后,如患者临床症状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行剖腹探查术。本组患者在入院保守治疗24h内行手术者15例(其中12h内手术者6例,12h-24h内手术者9例),无1例发生肠坏死。2例在入院后治疗48h-72h内行手术,发现部分小肠坏死而行肠切除。因此,对于CT检查符合腹内疝特点的肠梗阻患者,如保守治疗无效,我们主张在24h内及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最迟不宜超过48h【5】。
腹内疝性肠梗阻早期诊断困难,手术时机选择失误后果严重,可造成患者致残、致死、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及社会背负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腹内疝认识,早诊断,及时正确施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