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美兰在肛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131例肛肠外科手术后疼痛患者设为局部注射止痛组,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抽取112例肛瘘手术患者设为判定肛瘘内口组,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抽取83例肛门瘙痒症患者设为局部注射止痒组,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结果 3个治疗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止痛组、判定内口组在有效率方面与各自的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span="">),止痒组在显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 span="">)。 结论 美兰用于肛肠外科的手术中,止痛效果良好,能够准确判定肛瘘内口、治疗肛门瘙痒症效果确实,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美兰也称美蓝、亚甲蓝、次甲蓝,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氰化物中毒的解毒药。近年来美兰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美兰用于痔术后止痛、做肛瘘内口位置的判定、还可以局部注射用于肛门瘙痒症的治疗等。
1、美兰用于痔术后止痛
其原理是美兰对末梢神经组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通过可逆性地阻断神经末梢的髓质,发挥长效镇痛作用,美兰的作用缓起缓降,其止痛作用一般在四小时后见效,所以,我们观察美兰用于痔术后止痛的效果是从痔术后四小时开始的,其止痛效果能够维持三周左右。
1.1 方法 嘱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肛周皮肤及术区,铺无菌巾,在患者3、5、6、7、9、12点分别距肛缘37.5px处进针,在每个注射点的皮下和肌层分别注入0.05%的美兰注射液(1%利多卡因40ml+1%美兰液2 ml)1.5 ml,然后观察待括约肌松弛,肛周、肛管痛觉消失即可开始手术。
1.2 疗效 现将疼痛程度分成以下四级:0级:无疼痛;Ⅰ级:阵发性轻微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饮食及睡眠,非阿片类药物可解除;Ⅱ级: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较重,不能忍受,日常活动、饮食及睡眠受到一定的影响,需要弱阿片类药物止痛;Ⅲ级: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不能正常生活、饮食及睡眠。
痔术后疼痛患者100例中,根据病人(手术开始四小时之内)疼痛的程度为Ⅱ级疼痛67例,Ⅲ级33例。Ⅱ级疼痛67例中,注射美兰后转0级37例,转Ⅰ级29例,无效1例;Ⅲ级疼痛33例中,注射美兰后转0级15例,转Ⅰ级14例,转Ⅱ级2例,无效2例。我们同期用诺福丁(双氯芬酸纳缓释胶囊)治疗痔术后疼痛31例比较,经x2检验,p〈0.05,治疗结果见表一。
证明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美兰用于痔术后止痛疗效确切。
2、美兰用于肛瘘内口位置的判定
美兰容易将瘘管的管壁染色,顺着美兰液在瘘管管道内的走行方向可以找到瘘管内口位置的所在,一些复杂性肛瘘内口不明显者适宜用美兰寻找内口。
2.1 方法 用肛门镜把小纱布卷放入肛内,取出肛门镜后再将装有美兰注射液的注射器套上小儿头皮注射用塑料管(去掉针头),将塑料管插入瘘管外口内50px后,将外口周围用纱布紧压,加压往管内注入美兰,两分钟后从肛内取出纱布卷,如有蓝染,即证实有内口,同时可确定内口的位置,从而治愈肛瘘。
2.2疗效 我们用美兰寻找肛瘘内口一共62例,其中低位肛瘘28例,找到内口28例;高位肛瘘34例,找到内口33例,(找到内口为有效,不能找到内口为无效,)总有效率98.4%,与我们同期随机抽取50例肛瘘病人术前采用常规肛内指诊判定内口相比较,治疗结果见表二。证明用美兰判定肛瘘内口位置更为准确。
3、美兰局部注射用于肛门瘙痒症的治疗
肛门瘙痒症是指不明原因引起的一组以肛管、肛门周围皮肤瘙痒而无任何原发性损害的顽固性瘙痒症,美兰用于肛门瘙痒症的治疗也是利用美兰能可逆性的阻滞肛周末梢神经的传导而起到止痒的效果。
3.1 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将0.2%的美兰用口腔科5号细针注射到肛周瘙痒区的皮内和浅皮下,每处注射0.3ml,将瘙痒区全部注射,总量不超过20ml,注完后针眼处用消毒棉球压迫片刻,防止出血或药液外渗,外盖无均敷料,胶布固定后术毕。[2]
3.2 疗效 用美兰局部注射治疗肛门瘙痒症53例,显效(症状完全消失)43例,有效(症状部分消失)9例,无效1例,显效率81.1%,我们同期随机抽取30例肛门瘙痒症用1%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外用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显效率40.0%,经x2检验,p〈0.05,证明美兰局部注射用于肛门瘙痒症的治疗疗效较好。
综上分析,美兰的镇痛、寻找肛瘘内口、止痒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它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氧化还原剂,皮下或肌内注射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太高,所以治疗时要注意。另外,局部注射后还可出现尿液呈蓝色,局部一过性灼痛等,注射前要告知患者。
经统计学分析,x2=5.01,p<0.05,证明两组在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二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治疗组 62 61 1 98.4
对照组 50 44 6 88.0
经统计学分析,x2=5.93,p<0.05,证明两组在有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三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治疗组 53 43 9 1 81.1
对照组 30 12 10 8 40
经统计学分析,x2=14.5,p<0.05,证明两组在显效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