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理心脏病的发病率有多高?
心理心脏病的发病率应该很高,但据我们所知,相当大一部分的患者被忽视掉了。现代医学的模式就是要找器质性的心脏病,如通过影像学的检查,看患者的血管到底有没有堵,堵了多少,心肌有没有缺血等。某些心理心脏病患者往往大的血管可能看不到病变,或者检查发现的病变不足以解释他本身的症状,可能就被忽视掉。
目前,心理心脏病的发病率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据我们观察,在门诊就诊的所有病人当中,大概有1/3的人存在心理情绪引起的心脏问题,但他们又查不出器质性的心脏病。
但还有非常多的心脏病患者在经过各种各样的检查、有创的治疗之后,出现了心理情绪问题。因为,目前各种有创的检查越来越多,对病人而言,这些检查或治疗也是一个精神刺激。如果这种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脏症状,或使原来的心脏病的症状加重。据现有的调查,大概50%-60%的心脏病患者会合并心理问题,也就是患上双心病。
高发人群:更年期男女、高危职业者
哪些人容易患上心理心脏病?有没有高发人群?
首先,更年期的女性是高发人群。一般在绝经前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心脏症状。然而,有些人在这个时间过渡不好,慢慢就真的由心病变成了真正的心脏病。因为内环境紊乱,激素对整个血管的损伤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其实,不只是更年期的女性,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也面临类似的情况。50多岁的男性,由于激素水平下降,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但由于工作的压力可能依然存在,但又没有适当调整,渐渐地,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脏的问题。
此外,某些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也容易发生心理心脏病。长期从事高危作业,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情绪,而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心脏病。
除此之外,本身就存在精神问题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也非常容易患上心理心脏病。抑郁症患者往往体内五羟色胺不足,而这种情况恰恰会引发血管的损害。其次,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不爱活动,干什么都没有精神。然而,常年的久坐、静坐,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心脏病。所以,抑郁症患者很多是以心梗事件死亡的。
心理心脏病的发生也与特定的性格相关。有些人往往爱着急、易敏感、易受伤,或者性格内向,承受很大的压力却不发泄。这些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损害。
如何确诊患者患有心理心脏病?
主要我们要做到两点:
第一,完成心脏病的器质性疾病的筛查;
第二,要完成相应的精神心理,乃至情绪压力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患者心脏、心理有没有问题,以及两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一般而言,患者到门诊就诊时,首先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的检查;之后可能要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查看患者夜间或运动时,有无心肌缺血;还可能会进行运动平板实验,了解患者在几级运动时出现了心肌缺血;如果运动平板实验是阳性的,还可能会进行冠状动脉CT或造影检查,看血管有没有堵塞。
当这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医生就会对患者的心脏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之后,医生就会评估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比如问患者,“最近有没有发生过特别的事情”“工作压力会不会很大”“有没有熬夜的习惯”“生活状态怎么样”等。
医生会初步了解患者的常规状态,之后,再深入了解他的精神压力问题。接下来,患者可能会需要做一些测评,如针对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评估。通过这些方法,医生基本上能判定患者的精神、心理或情绪状态。
患有心理心脏病的患者,是不是都伴有焦虑、失眠等情绪问题?
大部分是有的,但有些人心理问题可能典型,有些人可能不典型,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人症状隐匿。
我们遇到不少病人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我问他们,“有没有心情不好,是不是不高兴”。他们说,“没有啊,我一天到晚都高高兴兴的。”实际上,随着我们筛查的逐渐深入,会发现这类病人存在隐匿性的抑郁症,也被叫做面具性的抑郁,他们看起来很高兴,而内心却很悲伤,只不过悲伤不太轻易地展露出来。这就需要医生仔细辨别与诊断。
心理心脏病一定要治疗
心理心脏病是否一定要治疗?如果只是心理引起的,是不是自己调节就可以了呢?
这是一个误区,心理心脏病是一定要治疗的。很多病人跟我说:“大夫,我不想吃药,也不想做检查,我回去试着开导下自己就可以了。”然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不行的。因为心理心脏病存在相应的物质基础,如以上谈到的神经激素的紊乱,甚至匮乏。如果不改善这些问题,患者的状态可能还是缓解不了。
药物治疗放在最后
目前,针对心理心脏病,主要采取哪些治疗方法?
治疗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我们始终强调药物治疗放在最后。首先,心理支持治疗,比如,我们鼓励病人更多地和家人、好朋友待在一起,找到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利于患者自身的恢复。
其次,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每天坚持40分钟的体育锻炼(慢跑、跳绳、游泳等均可),让体内的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良性激素的恢复。
第三,饮食治疗,建议患者采用均衡、多样化、有节制的饮食,补充各种营养素,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第四,药物治疗。我们会采用一些神经调节类药物,以及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还有某些中成药,帮助病人能够及时从抑郁、焦虑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一般而言,药物都有哪几种?
从药物学分类上讲,我们可能会用到中药或西药。一些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的中药,可以起到舒缓情绪、治疗双心病的作用。西药中最常用的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让患者体内的五羟色胺的水平恢复正常,帮助病人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双通道类药物,既可以改善五羟色胺的水平,也可以改善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针对心脏的小血管功能障碍,我们会应用一些药物改善心脏微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情况。
一般用药两周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药物的治疗效果如何?一般多久之后,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
一般来讲,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两周之后,患者的情况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一个月之后,患者基本上就能处于稳定期了。但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有一些轻微的反复和波动,患者的症状不是直线性下降,会像一个螺旋形状一样逐渐下降。
一般药物治疗要多长时间?需要终身服药吗?
治疗时间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少则2-3个月,多则7-8个月,还有些情况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绝大部分患者不需要终身治疗。我们始终认为,药物是帮助病人恢复生活质量的一个“拐棍”。随着机体的痊愈,患者自身的康复能力就会逐渐增加,患者就可以逐渐扔掉药物这个“拐棍”。我们反对患者总去依赖药物,甚至依赖一辈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