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参加聚会,别人询问我的职业,“心理医生”的回答总会让大家瞠目结舌,从他们的惊讶和好奇我能感受到这个职业对于大家的陌生,看心理医生自然更是稀奇事。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喜怒不形于色”,“城府深”等被社会认同崇尚的行为,让我们耻于语言的表达,自然身体的表述就成了我们的习惯。人们已经习惯用躯体症状去表达心里的痛苦,像头痛头晕、失眠、胸闷心慌、腹胀胃疼等都是我们惯用的表达方式,也是被习俗允许的,家人会陪伴我们去看神经内科、心血管科、消化科等。而当我们出现负面情绪,喜怒哀乐都形于色时,往往是被社会习俗不接纳的,更谈不上在情感和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支持和照顾,甚至会被当做精神疾病,家人似乎也有种蒙羞的感觉。另外,既往的生物医学模式仅关注躯体症状,从细胞生化分子等微观角度研究人体,然而人不是无机物组成的机械个体,人是有欲望、思维、情绪的有机生命体,躯体症状往往是由情绪引起,而情绪的变化则是由认知和人格决定的。现代医学心理学即是这样一门学科:研究外在可观察到的的躯体症状和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内部心理过程(情绪、认知、人格等)。
目前很多疾病的躯体化症状和病态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比如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多动症和抽动症,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但会通过外在的行为和躯体症状来表达,他们通过过多的行为动作,及不自主的挤眉弄眼,咧嘴、耸肩、腹部抽动等肌肉收缩来宣泄内心的冲突,这样的孩子服用药物短期内症状虽然得到控制,但心理冲突是药物无法解决的,所以患儿的躯体症状会反复出现。如赵某(化名),10岁,因为眨眼的症状反复就诊于省级医院儿科和眼科,服药2年症状未消除,后来转到心理门诊,经过家庭心理治疗5次,家庭模式得以改变,患儿眨眼的症状很快消失了,患儿妈妈最后感慨地说:“终于把孩子的病看清楚了,这两年没停过药,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还花了不少冤钱,要是早找到您孩子大人得少受多少罪啊!”。后来这位妈妈又介绍了几位这样的孩子就诊。
成年人的抑郁状态患者除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早醒外,头晕头痛、失眠、后背四肢疼痛、胸闷心慌、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疲乏等躯体化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的就诊症状,经反复检查,没有提示器质性疾病,对症用药后效果欠佳,最后带着试一试的想法就诊心理门诊意外获得满意效果,类似这样的患者在心理门诊很常见。比如张某(化名),男,40岁,胸闷心慌多年,并伴左侧肢体麻木,反复就诊于省地级医院心、脑科,没有检查出明显器质性疾病,输液治疗疗效欠佳,最后转到心理门诊,通过心理动力学治疗,症状很快消失,最后患者深有感悟的说:“真没想到自己是心理冲突导致的躯体症状,很早以前就知道有心理门诊,但总觉得和自己很遥远,以为那是看精神病的地方,这一次我是鼓足了勇气,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才走进来,没想到心理冲突解决后,身体的症状也随之消失了,要是早来这就不会花那么多冤枉钱,承受那么多痛苦了”。李某(化名),男,60岁,初诊时身体疼痛明显,汗出多,不断用毛巾擦拭汗液,情绪烦躁低落,害怕晕厥不敢独自出门,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未见改善,采用针灸治疗后,疼痛出汗更明显遂来诊,经过心理动力学及认知行为治疗10余次,并配合中药及抗抑郁药物,患者疼痛汗出症状基本消失,社会功能恢复正常,能做家务,帮子女接送孩子上学,一家人亲密温暖其乐融融。
癔症患者除了夸张的情感表达,身体的表述同样的惊人,发作时可见抽风、双目上翻,胸闷、气喘等症。王某(化名),女,26岁,日间反复发作性恐惧,濒死感,同时伴有心慌、胸闷、气喘、头晕、多汗、胃肠道不适等,每天发作多至10余次,脑电图、卢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多次就诊于省级医院神经内科,甚至住进ICU,仍然无法解决反复发作的症状,后来请心理门诊会诊,通过给予抗焦虑药物,并且配合心理治疗5次,症状很快消失。张某(化名),女,22岁,因反复发作性头颈部后仰僵直、双目上翻就诊,频繁时1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肌注地西泮缓解,就诊时已服用中药9个月,仍反复出现上述症状,通过心理动力学治疗5次,患者疾病未再发作,跟踪随访半年正常工作生活,未复发。
可见,医学心理学不仅仅研究惯常的情绪障碍,而且还涉及由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行为等。心理咨询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思想教育,而是一种语言式的纯天然治疗,能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治疗作用。心理治疗是在咨询室内呈现患者的心理冲突,早年经历,通过重塑心理结构,而使心理各部分间达到相对平衡,帮助来访者化解心理冲突,外在的躯体症状自然消失,最终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目前在国外看心理医生是很平常的事,上到国家总统下到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他们会定期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清除精神垃圾,而心理学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我国各级医院近年已陆续建立心理门诊,仍然不被大家熟悉,似乎大家认为心理门诊看的都是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就是思想工作,很多属于心理门诊的疾病显然就诊临床各科了,据科研人员临床调查统计综合医院三分之二的患者应该就诊心理门诊。所以,心理学知识急待普及,我们继续努力多角度多途径为广大患者提供心理救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