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空巢”,传统意义上的“空巢家庭”多指60岁以后出现的“老年空巢”,在多子女家庭中,当所有子女均离家后,进入“空巢阶段”的父母已基本接近或已进入老年阶段,“空巢”时间较短。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求学和工作期的到来,相当一部分中年夫妻提前进入“空巢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办法,但总归要心情平静,平和面对,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首先,要做好心理调节。“90后”的“空巢”父母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
随着新学期的开学,很多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要离开家庭到外地上学,对于大多三口之家来说,其父母要守“空巢”了。独生子女多是家庭的“重心”,孩子突然离开,父母往往非常不习惯。
女儿离家了 母亲经常失眠
“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这本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但我现在后悔送她去那么远念书了。”家住泰安市高新区的陈女士说。她的女儿小吴今年考上了四川大学。8月26日,从没离开过泰安的小吴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成都。
由于两地气温差异大,小吴抵达成都的第一天就生病了。父亲为了照顾她,在成都多待了两天才回泰安。父亲离开的那天,小吴哭着打电话回家,说自己很不适应新环境,后悔报考到外省。“听完电话我也急哭了。我很担心她在那边出什么事。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想女儿,怕她水土不服、生病、不会照顾自己、被人骗……只要一天没接到她电话,我就没心思做别的事。晚上经常失眠。”陈女士说。
儿子不在家 父母无话可说
“以前我和老公每天的话题几乎都离不开儿子。前不久他去西安上大学了,我感觉这些天家里一下子变安静了。现在我和老公在家闲时,好像都没什么话可说。”家住长城小区的林女士说。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8月底,他就一个人带着行李去西安了。儿子走后没几天,林女士发觉家里的气氛开始起了变化。“比如吃饭的时候,以前在饭桌上总是儿子话最多,我们跟着聊,很热闹。现在我和老公吃饭,几乎不聊天,房间里只有电视机的声音。”
林女士说,她和丈夫结婚20多年,虽然两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都不太一样,但感情还算稳定,尤其在照顾和教育儿子的问题上很配合,儿子一直是家庭各项事务的重心。儿子不在家的半个多月,她渐渐发觉自己和丈夫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爱看的节目、业余爱好等都不一样,两人为此还闹了几次矛盾。
女儿不在家 连菜都懒得做
这些天,家住向阳小区的张女士几乎都没怎么花心思准备三餐。而从前,他们家却几乎天天开“大餐”。“女儿念中学时,学习压力很大,还非常挑食,我和丈夫都会隔三差五地精心烹制营养餐。今年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前不久去学校报到了,家里就剩下我和丈夫。我们现在也不讲究吃营养餐了,有时候懒得煮菜,就买点现成的,随便凑合一顿。”张女士说。
张女士是家庭主妇,女儿离家后,她觉得自己好像“退休”了,一下子没了做事的积极性。“生活好像变得没意思了,现在一心就盼着女儿早点回来。”她说。
我们心理门诊每年的这个时间都会有不少大一新生的家长面临和上述几位家长类似的问题,尤其是母亲。他们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
1、父母性格不够独立,平时和孩子黏得太紧,孩子离家后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心理分析:产生这类问题的根源就是家长和孩子在长期的相处中没有把握好一个合理的“边界”,即给孩子留出足够的个人空间。有些父母,往往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去呵护,模糊了彼此间的“边界”。
一旦孩子离开自己,这些父母会觉得身边一下子少了很重要的东西,变得情绪不稳、焦虑烦躁、不知所措等。这些负面情绪有时会感染孩子,使他们也焦虑不安。
支招对策:这类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这是个问题,而不是任其发展,毫无察觉。一旦家长有所意识,及时转变观念,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去看待问题,就不难通过自我调节解决了。
2、夫妻关系不够和谐,靠孩子做慰藉或纽带,孩子离开后问题暴露。
心理分析:这类家长多是原先夫妻感情就不太好,多年来一直依靠孩子做彼此沟通的纽带,或某一方因为对婚姻关系有所不满而将孩子视为维系关系的慰藉,无意中一直用孩子逃避问题。一旦孩子离开了家庭,夫妻间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支招对策:这类家长应该意识到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在于夫妻间。如果无法通过彼此间的沟通和努力解决问题,就要考虑求助于婚姻心理专家了,而不是利用孩子去逃避问题。
3、家长低估了孩子在外独立生活的潜力。
心理分析:这类家长一般是谨小慎微、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下子离开了他们的保护,去遥远的地方生活,他们就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在外面会有危险,常常将一些灾难性想像投射到孩子身上,越想越害怕,自我折磨。
支招对策:首先不要以为孩子只有在你的呵护下才会成长,其实孩子的潜力是可以无限放大的。没有了家长的照顾,他们可能会更快地成长。其次,不妨回忆一下孩子成功独立处事的经历,将他们的成功之处放大,进而说服自己相信孩子的能力,要多把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得到锻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