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鞍区MRI平扫加强化必不可少,了解肿瘤鞍内及鞍上生长情况、有无向鞍旁生长、有无颈动脉包绕、鞍膈处有无“束腰征”;了解蝶窦发育情况,是全鞍型、半鞍型;了解肿瘤向蝶窦内突入的程度(对术中定位鞍底很重要)。除此之外,一定要行鞍区CT骨窗扫描(矢状位、冠状位均要有),充分了解蝶窦中隔发育情况,这对某些复杂蝶窦中隔患者正确定位鞍底至关重要。
术中操作
2.1 鼻粘膜的切口长度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剥离鼻粘膜,不致造成粘膜撕裂缺损,术后粘膜复位也完整无缺,减少病人术后不必要的痛苦。
2.2 折断推移鼻中隔软骨时要缓慢持续用力,避免造成对侧鼻粘膜的撕裂。一旦对侧鼻粘膜剥离出一个狭窄空间后,则顺势下插鼻窥器叶片直至蝶窦前壁,再逐渐扩张,充分暴露蝶窦前壁。
2.3 正确暴露辨认双侧蝶窦开口后,再咬除犁状骨。此骨质一旦咬除,如果定位错误,再次定位将非常困难。
2.4 根据术前鞍区CT ,充分显露分清蝶窦中隔,依据中隔走向,定位鞍底。
2.5 绝大部分垂体瘤患者,鞍底骨质菲薄,触之有乒乓球感觉,色泽鲜亮(突入蝶窦越大者越明显),有助于定位鞍底位置。
2.6 肿瘤切除。绝大多数垂体瘤质地软,甚至呈泥沙状,刮圈切除并无困难。注意不要使瘤组织清除太快,造成鞍底蛛网膜下塌过快,部分瘤组织被挤于周边,切除困难。注意保护蛛网膜不破裂,加大修补难度,造成术后脑脊液鼻漏。注意保护垂体柄及正常垂体组织。
2.7 内窥镜使用。显微镜配合内窥镜,可以进一步扩大手术视角,对向鞍旁生长的瘤组织可以直视下清除,增加了肿瘤切除范围及手术安全性。
术后处理
主要是拔除鼻腔油沙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造成鼻腔血痂脱落出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