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传统治疗方式主要靠药物治疗,但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近年来研究发现,手术治疗对重新 立缺血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有较好疗效。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及种族,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炎症及慢性感染等,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传统治疗方法是内科保守治疗,但是十几年前进行的一些随机化对照研究显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在预防卒中的发生方面优于保守治疗,奠定了CEA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治疗方案的地位。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诞生至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治疗了数以百万计颈动脉狭窄患者,多年来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其疗效勿庸置疑。但是虽然CEA能够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引发的的卒中,但是毕竟作为需全麻下进行的较大手术,由于其创伤性及一定的并发症而有其严格的适应症,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患者的年龄、心肝肾功能等等,但使一部分重症患者不能得到治疗。在所有的CEA研究中,都剔除了类似这样的高危患者。
近年来不断发展完善的血管内介入手术日益显示出其优势,因为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无须全麻、恢复快、适应症更广的优点。特别是随着脑保护技术的发展,介入手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1989-1990年,Mathias等率先使用Wallstent支架开展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Theron等使用Streker支架、Diethrich等使用Palmaz支架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很多学者开展了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with Stents,CAS)的研究。特别是保护装置的出现,降低了术中斑块脱落造成远端颅内血管堵塞的风险(从原来的5%降低到2%),尤其是对不适合接受CEA治疗的病人,其甚至可以替代CEA。对颅内血管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也开展了广泛研究,为颅内动脉狭窄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当然,介入手术也具有价格昂贵、远期效果不明确、操作失败等不利因素,它和CEA可以说各有利弊、互为补充。
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中风再发作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颅内外搭桥手术(Extracranial to Intracranial Bypass,EC/IC),也称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适用于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搭桥”手术,可防止和减少脑缺血发作。若对脑梗塞病人进行“搭桥”术,可较好地提高患肢肌力,改善临床症状。这项手术在发病后3个月内进行,疗效较为满意,而对后遗症期病人效果较差。
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展的术式除以上三种方式外,还有椎动脉减压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大骨瓣减压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