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已确认肺栓塞(PTE)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这两种病变是一种病理过程的不同表现。有资料表明,60%的DVT患者可导致PTE,而90%的PTE是来自DVT。这说明了DVT和PTE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病理过程。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直接下肢静脉造影术是金标准,但该造影术经常对股静脉、下腔静脉等显示不佳而有误诊,现在该标准已经受到其他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挑战,如CTV、MRV对DVT的诊断是非创伤性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特别推荐及讨论间接静脉造影术对DVT的诊断价值。
一.CT静脉造影术
包括直接CT静脉造影术和间接CT静脉造影术两种方法
1.直接CT静脉造影术:直接静脉造影术是指为很好显示下腔静脉和全腹静脉,采用从足背静脉注入碘对比剂进行CT扫描的成像方法。对比剂用非离子型如碘海醇(300mgI/ml)40ml,用200ml生理盐水稀释,注射速度2ml/s,注入完毕后延迟35秒启动扫描,扫描范围自踝部至下腔静脉,单螺旋Pitch可为2,MSCT可用1:6,120KV,250mA,层厚5mm。可见血栓成腔内充盈缺损。也可用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计算机后处理,如MRP、CPR、SVR等。
与间接性CT静脉造影术比较,该方法有创伤性,且注入静脉易发生血栓形成。若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从浅静脉注入,仅浅静脉易显影。浅静脉充盈压迫深静脉,不易显影,现已多不采用。
2.间接性CT静脉造影术: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深静脉血栓诊断方法,是在静脉注射对比剂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后的延续,无需再次注射对比剂,可同时行肺动脉、腹盆部及下肢深静脉检查,明确有无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
有资料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50%可以导致PTE,认为这两种病是一种病理过程的不同表现,因而主张在检查肺动脉时,必须同时检查有无DVT存在。技术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在完成单层或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后,不再注入对比剂,而在原来注入对比剂后2.5-3分钟做腹盆部及下肢静脉横断扫描。扫描范围自踝部至膈肌下缘,层厚5mm,间隔30mm,一般25-30层。在扫描前将足跟用毛毯或枕头垫好,以避免小腿静脉的压迫而显影不佳。
二.下肢静脉解剖
统计资料表明,50%-90%的DVT可导致PTE,DVT形成于股静脉或N静脉占50%,而小腿静脉小于5%,罕见上腔静脉系及右心房。盆腔静脉及下肢静脉是发生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大危险。
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组和浅静脉组。深静脉组与动脉伴行,包括股静脉总干、股深静脉、股浅静脉、N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及腓静脉。大隐静脉为最大的浅静脉,于大腿内侧注入股静脉,小隐静脉在腿的外侧注入N静脉。静脉瓣阻挡血液回流,使血流从浅静脉到深静脉向一个方向流入。当深静脉栓塞时,静脉变粗,瓣膜受损,使瓣膜关闭不全,血流从深静脉到浅静脉,致使浅静脉曲张。
三.DVT的CT征象
DVT所致的充盈缺损,呈部分性或完全性腔内充盈缺损,被围以较高CT值的环形增强血流,一般连续两个层面见到。有时可见栓塞处静脉支阻断,并见有侧枝循环形成;深静脉组受阻,可见浅静脉扩张。也可表现为管腔狭窄。
该方法是由Loud于1998年首先提出,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可以同时获得PTE和DVT的信息。应用CTPA
对比剂而不另外静脉注入对比剂,使下肢静脉、盆腔静脉及下腔静脉迅速显影,发现有无血栓形成。该造影术是将血栓栓塞视为一整体性疾病,使用一种快速单一的检查方法,找出病因(静脉)及靶器官(肺动脉)的血栓栓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