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多以甲状腺结节为首发症状。B超检查作为首选的辅助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简单易行,可重复对比,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范围以及淋巴结有无转移,B超对表浅肿物特别是触诊不清的小肿物有较高分辨率,是早期发现、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要辅助手段,作为诊断甲状腺癌的常规检查可有效降低漏诊及误诊率。对于B超提示甲状腺低回声的实质性结节、结节内部点状钙化或砂砾状、点状强回声、血流信号丰富者,要高度警惕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可能。CT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可观察到肿块的范围和数目、邻近气管侵犯情况以及气管旁、颈内静脉周围、上纵膈有无肿大的淋巴结。目前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明确诊断的最后手段,仍为手术时的冰冻切片、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可确定其病理类型,为选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出现以下任何一种:
①男性甲状腺单发实性结节;
②结节在近期生长较快、质硬、固定;
③同侧颈部有肿大质硬的淋巴结;
④有喉返神经及气管临近脏器受侵表现。对于高度疑及恶性者,均应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确定性质以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率高、结果可靠,应积极推广。
分化型甲状腺癌原发灶的手术切除范围目前尚不统一。目前可接受的手术方式包括以下4种:
① 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术;
② 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
③ 甲状腺近全切除术;
④ 甲状腺全切除术。其它手术方式如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单侧或双侧大部切除术等均为不规范手术,是导致癌残留和复发的主要原因,应予以拚弃。我们的体会是,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危险因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应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于低危人群,采用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十对侧大部切除术外加术后甲状腺素抑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生活质量高;对于高危人群,采用甲状腺近全切除术或甲状腺全切除术外加甲状腺素抑制治疗,治疗效果好,但手术并发症的危险也会相对增加。低危因素病人,行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切除术或患侧腺叶全切+峡部+对侧大部切除术。高危因素病人,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虽然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有一定并发症,但只要技术过硬、操作谨慎,不至于发生严重并发症。
分化型甲状腺癌周围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及范围 自Crile于1906年报道颈淋巴结清扫术以来,对明确有淋巴结转移者行颈淋巴结清扫已得到临床共识。但对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 N0,cN0)即临床未扪及异常肿大淋巴结病人,是否进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存在分歧。部分不赞成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因为10年、15年生存率与治疗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差别不大。甲状腺癌最易累及的区域是Ⅱ、Ⅲ 、Ⅳ 、V和Ⅵ 区。Ⅵ 区因转移率最高应常规手术清扫;I区因受累很少而不在常规手术清扫范围之内。文献报道,甲状腺癌Ⅵ 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比较高,约在70.4% ~76.0%之间。Ⅵ区淋巴是甲状腺癌的首站转移区域,常规清扫有利于减少其它区域淋巴转移发生率,因此处理Ⅵ区淋巴有利于改善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应坚决杜绝颈部淋巴结摘除术,它既不能清扫彻底,也给再次手术带来极大的困难,增加术后并发症。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应给予内分泌治疗,口服甲状腺素片或左旋甲状腺素片,目的在于抑制TSH的分泌,使血中的TSH水平下降,使残存的微小癌减缓生长,甚至消失。给予甲状腺癌患者超生理量的甲状腺素―左甲状腺素钠,抑制垂体TSH的分泌,从而达到减少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的目的如没有行全甲状腺切除,一般可服用l至3年,不必终身服用,使TSH处于低水平,2006年由内分泌科、外科和核医学科3个学科的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有关DTC处治指南推荐高危患者TSH应抑制到<0.1mU/L水平(B级推荐)。低危患者TSH应抑制到0.3~2.0 mU/L水平(C级推荐),T3、T4轻度增高为宜。
肿瘤大小、病灶数量、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年龄应作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对于高危患者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