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2月10日报道:“巨大肝尾状叶肿瘤!”半个月前,当父亲的CT报告出现在自己眼前时,小孙(化名)这个东北汉子一下子懵了。根据当地医生的描述,父亲的肿瘤长在了肝脏的尾状叶上,这个位置的肿瘤很少见,而且肝尾状叶长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前面是供应肝脏血液的门静脉、肝动脉以及出肝的左右肝管,后面紧贴人体最大的静脉下腔静脉,上方则紧邻引流出肝血流的几条肝静脉及其汇入下腔静脉的位置,因此肝尾状叶肿瘤切除的难度和风险极大。小孙的父亲因为肿瘤很大,直径在5cm以上,并且很可能已经侵犯到了下腔静脉,手术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到大血管而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医生建议,“咱们这儿治不了这病,你们去北京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肝胆外科彭吉润
小孙带着父亲来到了北京,几经辗转,托熟人找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外一科的彭吉润教授。彭吉润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从事肝脏外科诊疗及研究工作20余年,有着极为丰富的肝脏切除手术的经验。彭教授详细询问了病史,仔细审阅了患者的影像等辅助检查资料,考虑患者诊断明确,虽然尾状叶肿瘤较大,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但经过努力,还是有切除的可能性,便将患者收治入院。
病人入院后,在术前检查及准备的过程中,又遇到一个意外的情况:血型检测显示该患者为Rh阴性血型。这是一种是非常罕见的血型,在中国表现为这种血型的人只占人群总数的0.34%,老百姓形象地将其称呼为“熊猫血型”。Rh阴性血型的人一般只能输注Rh阴性的血液,因为在其体可能会存在Rh抗体,如果输入Rh阳性的血液,将会诱发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因为人群中Rh阴性血型的人所占比例很低,血库中这种血的库存也很少,所以很难为这种血型的患者配到足够的手术用血。肝脏手术的最大风险之一就是术中出血,更何况彭吉润教授团队所面对的是一位手术难度本身就很大的肝尾叶肿瘤患者,如果术中大量出血而无足够的备血可用,病人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更令人沮丧的是,时值岁末年初,正是北京市手术配血最困难的“血荒”时期,别说遇到这种罕见血型了,就是为常规血型的手术患者配血都是令北京各大医院血库主任头疼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为这名患有特殊疾病又是特殊血型的患者准备较为充足的血液成为摆在彭吉润教授团队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彭教授的协调下,普通外科、输血科和麻醉科积极配合,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找血策略:术前一周,输血科首先抽取了患者自体血400ml冻存;同时,谈春荣主任和同事们积极和北京市血液中心联系,几经争取,备好了1000ml异体血;麻醉科赵斌江主任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手术当天、手术开始前再留取患者自体血400ml。1800ml,这就是全部的备血量了,看似不少,但对一例有巨大出血风险的肝脏尾状叶肿瘤切除手术来说,压力仍然非常之大。经过和放射科专家一起反复阅读相关影像资料和充分论证,彭教授和他的外科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无血切肝手术计划。
经过精心准备,患者被推进了手术室。麻醉科赵主任亲自麻醉,护士长巡台,所有辅助人员都严阵以待。一切都按照术前计划顺利进行:开腹、游离、探查,巨大的肿瘤呈现在术者眼前,跟术前的评估一致,它位于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直径在5cm以上,位置很深,并且血运十分丰富,手术难度显然非常大。彭教授在助手的配合下,分开所有的附着韧带,充分游离肝脏,将肝后下腔静脉全程显露,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手术难度最大的部分,是要将肿瘤与下腔静脉彻底分离,这是肝脏手术中最精细的操作,共有10余条管壁纤细、大小不一的肝短静脉将肝脏后方、肝尾叶肿瘤和下腔静脉连接在一起。彭教授用精细的动作将它们逐一分离、钳夹、切断、缝扎......直到把肿瘤与下腔静脉完全分开。切除肿瘤的时刻来到了,在切断肿瘤与正常肝脏的连接部分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肝脏功能,彭教授决定不阻断肝门部的入肝血流,而是采用先进的电外科工作站技术对肝脏进行分离并结合精细结扎血管、胆管的办法,边切除边止血,将患者出血量降到最低,直到将肿瘤完整切除,而此时总的手术出血量仅仅200多毫升。
术后,经过普外一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该患者很快便康复出院了。在总结这名特殊患者的诊治经验时,有专家表示,肝脏尾状叶肿瘤的无血切除是肝脏外科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个病例的诊疗成功,表明北京世纪坛医院在肝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宣传中心 普外一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