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随着DVT和肺栓塞(PE)发病率的增加,其危害被各科医师重视,但国内对DVT、PE的预防、重视程度和治疗策略远不如西方国家。
一、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美国:DVT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居第三位,过去人们认为亚洲人DVT、PE发病率低,但统计情况并非如此。
西方DVT高危人群接受预防性治疗比例为17%,亚洲国家仅为6%。
北大附一院2003年2~4月选择大手术病人233例,术后3~10天超声检查DVT检出率为47.64%,近端DVT为1.29%,大型手术是指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超过30min者,其中骨科率因为低分子肝素钠的使用反而较少。
美国孕产妇死亡中17%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1988年)
二、DVT危险因素
(一)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于1856年在记述“血栓与栓塞症”中提出静脉血栓三大危险因素:
1、血流缓慢:久病卧床、久坐、肢体固定
2、血管内皮损伤
(1)直接损伤:血管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包括裂伤和挫伤(拉钩应注意)
(2)创伤造成静脉内皮及功能损害,包括:
化学性损伤:药物,如下肢输液(有人建议术中输液不易穿刺左足,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高于右下肢,而右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的可能性高于左侧)
感染性损伤:病原体直接粘附损害血管内皮,释放的毒素和机体的代谢产物引起内皮损伤,如(子宫内膜炎可以引起子宫静脉血栓)
3、血液的高凝状态:吸烟、肥胖、妊娠、产后、术后、创伤等使血小板粘聚力增强,纤溶活性下降;止血药物的应用;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HRT)、恶性肿瘤组织裂解物(为高凝物质)、心脏病等。
(二)临床上,DVT和PE主要见于产后、盆腔术后、骨科术后、神经外科手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和长期卧床患者
三、围手术期与DVT
(一)术前:常有禁食禁饮、灌肠,补液不足常导致病人脱水、血容量不足和血液浓缩,从而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
(二)术中:
1、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少,血液淤滞。
2、卧床、下肢捆绑制动,至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淤滞、细胞代谢障碍。
3、术中拉钩压迫、器械损伤导致盆腔内髂血管内膜损伤。术中误伤静脉,或静脉管壁和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4、术中血压波动、低血压时间过场使血流滞缓。
5、术中组织损伤和炎症释放的细胞因子损伤内皮细胞。
6、大中型手术尤其淋巴清扫
(三)术后:
1、 继续禁食禁饮,致血容量不足。
2、术后卧床(惧怕疼痛、尿管的保留)。
3、止血药物的应用。
4、其他:雌激素的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坐月子”、大剂量雌激素回奶(有人报道产后DVT,75%发生于大剂量雌激素回奶时)、口服避孕药
5、术后化疗。
(四)对于妇产科:
膀胱截石位对下肢的压迫;孕期盆腔血管高度扩张、血流缓慢;增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合并症。
四、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级
低危:
小手术
没有其他危险因素
中危
年龄大于40岁以及大手术
年龄小于40岁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和大手术
高危
年龄大于60岁以及大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史或肺栓塞史
血栓形成倾向
极高危
年龄大于60岁合并肿瘤或有静脉血栓形成史
*****危险因素:肥胖、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病史、目前口服雌激素、他莫昔芬、避孕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