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是最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之一,它与乳腺癌的关系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有很多学者通过对乳腺癌旁病变共存性研究和临床回顾性调查的结果,提出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量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以普通人群乳腺癌发生率为对照标准,对活检明确的乳腺增生症患者经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其中最重要的文献包括Duppont和Page等1985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超过1万例,随访17.5年的结果。
其结论明确提出:
①下列病变癌变的机会甚少,如囊肿病、导管扩张、硬化腺病、硬化病及纤维腺瘤变等;
②活检发现轻度上皮增生症及大汗腺化生,在45岁以下无明显意义;
③乳腺不典型增生癌发生率较对照组增加4.7倍,如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发生率增加近10倍。其研究结果证实了乳腺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此后,其又进一步将活检明确的不同病理形态学病变妇女与同年龄未取乳腺活检的妇女比较,以随访10-20年发展成乳腺浸润癌的比率作为危险度,把乳腺囊性增生病按组织学类型分为囊肿、大汗腺化生、腺病、硬化性腺病、炎症、钙化、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或上皮增生。经随访发现与普通人群比较,
①非增生性病变,如囊肿、大汗腺化生、腺病、硬化性腺病或炎症等乳腺癌发生危险并不增加;
②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无不典型增生者,包括一般性、中度增生或旺炽型增生,危险性轻度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对照组的1.5~2.0倍);
③上皮不典型增生者,包括导管不典型增生和小叶不典型增生,危险性中度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对照组的4~5倍);
④而原位癌包括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发生浸润性癌的危险性高度增加(发生乳腺癌的危险为对照组的8~10倍)。
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不典型增生在乳腺良性疾病癌变中的意义;其发展过程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一般性增生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原位癌→浸润性癌。经过反复研究论证Page等将乳腺增生性病变分为4类:A非增生性病变、B一般性上皮增生、C上皮不典型增生、D原位癌,以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监测。
随访发现从第一次手术发现有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至再次发现乳房包块或局限性增厚而第二次手术病理证实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程度加重为期2-7年,发现乳腺早期癌变间隔时间为2-10年。对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不典型增生病变的细胞超微结构、受体状态、增殖特点、癌基因产物和肿瘤相关抗原表达的变化等几方面初步研究提示:不典型增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癌变的起始和过渡阶段,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向癌转变包括了一系列能够辨认的过程。
乳腺癌前病变的治疗研究亦值得重视。目前对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已有部分有效的方法,包括乳腺X线钼靶摄片、彩色超声检查、乳腺导管造影和乳管镜检查等,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乳腺磁共振。但对不典型增生尚缺乏有效的检诊和监测手段。临床上应该注重对“乳腺增生症”临床表现与病理联系的研究;加强对可能存在“癌前病变”的高危人群的研究和监测。
随访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症局限性增厚不随月经周期改变同时经系统药物治疗不能改善者,以及40岁以上出现乳腺增生症症状者不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应加强对这一部分患者的临床检查、活检和随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