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术前准备】
1、术前定位最重要。
一般说来,根据详细的检查(包括感觉障碍区、肌力减弱、反射异常,腰部压痛最明显处等),就可以判断哪一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但椎间盘突出可以因部位不同、或突出病理不同而发生症状与体征差异。突出部位可为中央型,中央旁型,外侧型,极外侧型。
突出病理可为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游离型又可存在于椎管内各部位,甚至突入硬膜囊内。又椎间盘突出在同侧多发或双侧同发的情况不算少见,也有少数与环骺一起突出,有时上述还可以合并出现,使临床症状、体征复杂,需要好好分析和判断,并根据判断进一步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和定位。
表1 各腰椎间盘突出的体征
突出间盘
受压神经根
感觉障碍区
肌力减弱
反射异常
腰3~4
腰4
小腿前内侧
伸膝力
膝腱
腰4~5
腰5
小腿外侧,足背内侧
(足母)趾及足的背伸力
膝或跟腱
腰5~骶1
骶1
小腿后侧,足背外侧
(足母)趾及足的跖屈力
跟腱
2、术前应常规摄X线片,除外腰、骶椎和骶髂关节的病变(如椎体结核、肿瘤等),以免误诊。根据腰椎生理弧度的改变,突出的椎间隙多呈狭窄,病期长的可以见到椎体有唇突样增生等表现,可有助于诊断。此外,X线片还可显示先天性变异,腰椎的数目与髂骨嵴平面的高度,可作为手术时定位的依据。对可疑椎管狭窄的病例,应完善CT、MRI检查。
3、病人在术后需要卧床2~4周左右,术前应重视和嘱咐病人练习卧床排大、小便,以减少术后排便的困难。
4、般术中出血很少,不需要配血,但对体弱的应配血备用。
【手术步骤】
1、体位:
图1 俯卧体位的安放
多采用俯卧位,以便作两侧探查与切除。俯卧时应用长圆软枕垫高躯干两边,避免腹部受压。手术台两端摇低,使腰椎位于前屈位而展开椎板间隙。
图2 在背部作纵形皮肤切口
图3 拉开剥离后的骶棘肌,显露椎板与黄韧带
2、切口、显露:沿棘突的中线作直切口。先在患侧贴近棘突边缘切开深筋膜,骨膜下剥离骶棘肌。用椎板自动拉钩拉开切口,清晰显露病侧椎板及黄韧带(图3)。如需显露两侧椎板,按同法显露对侧。
3、扩大椎板间隙:腰5~骶1的椎板间隙较大,多数无需扩大;但腰4~5以上的多需切除部分椎板,才可达到足够的显露。扩大时,可用咬骨钳咬除上一椎板的下缘,扩大到需要范围,一般以能容纳小指端部即可(图4)。骨面渗血用骨蜡止血。
4、切除黄韧带:在扩大的椎板间隙中,用尖刃刀的刀尖紧贴棘突旁的下一椎板上缘切开黄韧带的下缘,用止血钳夹起向上提起,由此向上、向外一次整块切除黄韧带。操作时刀尖刃面向上,精细操作,以免损伤黄韧带前面的硬脊膜和神经根。有椎间盘突出的间隙的黄韧带肥厚而发脆,牵拉时容易撕裂,需注意。遗留的黄韧带可用髓核钳清除。
5、探查及显露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切除后,即可显露硬脊膜及其外侧的神经根。用硬膜剥离器分离硬脊膜和硬膜外脂肪,找到神经根,用神经钩轻轻拉开,在其内、外侧进行直视探查。突出处多呈紧张性球形隆起,也有已经破裂的,破损的纤维环组织可游离在椎管内神经根附近或较远的部位。
病期长的,神经根周围以至附近硬脊膜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应仔细分离,不要损伤神经根及硬脊膜。少数病例突出靠外,不要遗漏。找到髓核突出后,换用圆弧形神经根拉钩牵拉,小心保护神经,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6、切除髓核及游离的纤维环组织:
妥善保护和拉开神经根和硬脊膜,清晰显露全部球形突出后,用尖刃刀+形切开突出部。切开时用小而稳妥的拉锯样动作,切勿伤及周围的重要组织,并尽量避开扩张的静脉。如不能避开,应以双极电凝处理。张力大的间盘突出,切开后即有髓核及破损纤维环迸出,可用髓核钳、小刮匙伸入椎间盘内,将游离的纤维环组织切除干净,避免残留而日后再次突出。
同时注意不要过深伸入,以免突破间盘而损伤椎体前面的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应在X线片所示的间隙矢状径以内进行清除。如椎体后缘有唇样增生,应细心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应随时清除骨或纤维环碎片,以免被推向和残留在硬脊膜和神经根周围,日后影响疗效。
7、止血、缝合:止血必须彻底,以免发生血肿、粘连而致术后疼痛。置管负压引流后,冲洗伤口,逐层缝合。
【术后处理】
1、术后宜平卧数小时,腰部垫一薄枕以适应其前凸,达到有效的压迫止血;并注意负压引流的通畅。此后可随便翻身。
2、鼓励病人自动排尿。
3、后宜卧床休息2~4周,以利局部愈合。
4、出院后应坚持锻炼腰背肌,避免牵拉重物。一般术后1个月可恢复轻工作,3个月后可恢复原工作,但宜避免重体力劳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