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无实证”,“肾无泻法”的观点在许多医家的头脑中相当顽固。究其原因有三:其一,肾病易虚,作为五脏之一,它有“藏而不泄,满而不实”的特性,《内经》所谓“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故肾病多虚;其二,在“实则太阳,虚则少阳”的指导下,把实证归咎于膀胱,虚证责之于肾;其三,历代医家“补肾”“益肾”的方药理论颇多,使后世许多医家形成了“肾病宜补”的片面认识。事实上,所谓“肾无实证”,“肾无泻法”只是指肾病以虚证为临床所多见,治法以补为多用。
肾与其它四脏相同,也有虚实之别,《内经》中“肾气虚则厥,实则胀”,就是对肾实证的最早论述。临床肾实证亦不鲜见,作为元阴元阳之府的肾脏,常因损至虚,又屡受邪袭,因虚致实,造成虚实错杂之证。治疗上当然应遵循“泻有余,补不足”的原则。下面从一些临床常见病证简略论述以泻为补治肾法,以供同道参考。
1、肾经火郁,泻火育阴:
阳强、精泄、梦遗、尿浊等证,多因气血郁久,化火伤阴而致,治宜泻火育阴,多选苦寒之品知母、黄柏等药为用。如朱丹溪选用大补阴丸“苦寒坚阴,以泻为补”,使相火得泻,精遗自止;唐宗海盛赞“苦寒之品能大伐元气,亦能大培生气,盖阴虚火旺者,非此不足以泻火滋阴也。”
案例1:崔某,男,37岁,工人,1994年5月18日初诊。自述近1个月来少寐多梦,梦则遗精,伴头晕,烦热,心悸,健忘,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辨证:肾经火郁。治则:泻火育阴。处方:知母15g,黄柏15g,生地10g,山药10g,山茱萸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9g,麦冬10g,黄连6g,陈皮12g,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注意调摄心神,节制房事,戒手淫,节醇酒厚味,生活规律,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调治2月余,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2、水湿塞结,利水补肾:
肾为胃之关,肾主二便,职司开阖,若因情志不遂,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可致“肾水”“瘾闭”等肾实证,治法当利水补肾,多选用猪苓、泽泻、知母、茯苓、薏苡仁等药,方如五苓汤、五皮饮、驻车丸等。临床实践表明,利水补肾法治疗慢性肾炎水肿、肾病综合征、尿潴留等皆有较好疗效。
例2:张某,男,15岁,学生,1995年2月3日初诊。诉颜面、双下肢间断性浮肿半年,加重1周,伴胸闷,纳呆,泛恶,身体困重,小便短少,苔白腻,脉沉缓。查:颜面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血浆白蛋白35g/L,血脂系列:总胆固醇8.58mmol/L,甘油三酷3.7mmol/L,低密度脂蛋白2.l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4.3g,尿蛋白(+++),余(-),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经用西药治疗,病情反复不定,故求治中医。辨证:肾水,乃因水湿之邪,浸渍肌肤所致。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白术15g,猪苓、茯苓各10g,泽泻10g,薏苡仁30g,陈皮12g,桑白皮9g,大腹皮10g,桂枝9g,益母草15g,广木香10g,生姜皮9g。10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10剂后浮肿明显减轻,精神好转,食欲日增.尿量渐多,但双下肢仍轻度浮肿,腰困,憎寒喜卧,苔白,脉缓。上方去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加牛膝15g.补骨脂15g,菟丝子15g,白芍10g,连服6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化验:血浆白蛋白45g/L,血脂系列:总胆固醇4.3mmol/L,甘油三脂2.smmol/L,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2.0g,尿蛋白(+)。辨证调理以善其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3、瘀血凝聚,活血化瘀:
肾为先天之本,主蒸腾,司膀胱气化,藏五脏六腑之精,若因正气不足,情志不遂,气机阻滞,肾气、肾精输布失常,精血留而不去为积为瘀,即可形成“肾积”“关格”等证,治当活血化瘀为主,选用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药,方如《内经》中乌贼骨丸、《伤寒论》中硝石矾石散等。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对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促进废用的肾单位逆转,对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作用,减轻变态损害等均有一定作用。瘀血阻络贯穿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的始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
例3:李某某,男,47岁,干部。1994年5月7日就诊。自诉患慢性肾炎已3年,间断性腰痛。曾用西药治疗,迁延不愈,现化验尿潜血(++),蛋白(+),肾功能系列:尿素氮8.46mmol/L,血肌酐179mmol/L,余(一)。诊见:皮肤甲错,面色黎黑,舌有瘀点、舌下筋系瘀紫,脉象沉细涩。辨证属瘀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药用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9g,丹参15g,银花15g,益母草15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牛膝15g,每日一剂,服用15剂,腰痛治愈,余症好转。上方随证加减,调治2个月,诸症渐瘥,多次查尿常规:蛋白(士),潜血(一),肾功能:尿素氮:3mmol/L,血肌酐134mmol/L。后予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半年余,停药,随访半年无复发。
综上所述,临床中肾病有虚有实,肾虚宜补,肾实宜泻,虚实错杂并存宜攻补兼施。只有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切不可犯“虚虚实实”之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