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俗称“针眼”,学术名称“睑腺炎”,是一种眼睑腺体的急性、疼痛性、化脓性、结节性炎症病变,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眼病之一。正因为常见,故每位眼科医师都能诊断和治疗该病,但是诊治理念和具体手段各持一论,不能统一,如早期和晚期该冷敷还是热敷问题,药物选择问题,在该手术治疗还是保守药物治疗,手术切开的时机是什么,麦粒肿为什么会复发,复发性麦粒肿该如何从饮食和生活习惯上预防,诊断是麦粒肿还是霰粒肿,小儿麦粒肿的治疗与成人有何不同,等等。
本文将以作者对麦粒肿临床诊治经验和所读的多本中、西医论著为基础,对以上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逐一进行讨论,如有错误或失察之处,以及更为高效、简捷的诊治理念,请与作者当面交流和商榷。
眼睑皮下组织疏松,炎症时组织渗出液易于在此聚集,炎症反应也容易在此扩散。睑缘附近分布许多数量不等的汗腺(Moll腺)和皮脂腺开口,这两种腺体感染所致的麦粒肿称为“外睑腺炎”,另外,每只眼的上眼睑平均分布约80个左右睑板腺(Meibomian腺)开口,下眼睑平均分布约60个左右睑板腺开口,睑板腺感染发炎称为“内睑腺炎”。
一般情况下,外睑腺炎肿胀范围小而表浅,疼痛较轻而早期可伴局部发痒,化脓周期较短,脓头多首先在眼睑皮肤或者睫毛根部被发现,恢复较快;内睑腺炎肿胀范围大而深,疼痛较重,化脓周期较长,早期脓头多首先在睑板腺开口部位被发现,恢复较慢。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尤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故在用药上应该以抗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大环内脂类)治疗为主,而不能以抗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治疗为主。
但是,青霉素类在药物保存上受限,需一天一配,而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抗菌力量较弱,其眼膏太过粘稠,不利于腺口开放,腺体排泄,因而影响了临床应用。所以临床医师只能首选抗革兰氏阳性菌力量较弱而局部应用广泛方便的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类眼药水和眼用凝胶。
在这里作者强调的是临床医师有首选氨基糖苷类如妥布霉素类眼药水,尤其是用于小儿麦粒肿,认为喹诺酮类制剂影响孩子发育而弃之不用,此则为杞人忧天了。首先,喹诺酮类局部(眼睑和结膜囊)、少量(4-8滴/天)、低浓度(浓度远低于全身口服和静脉滴注)、短时间(多在一周之内)应用,通过皮肤和粘膜途径吸收,对全身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微不足道,而小儿麦粒肿则是医生和家长当前要直视面对的关键问题,医生既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也不能舍近求远。再则,喹诺酮类抗生素本身抗革兰氏阳性菌力量很弱,如再换成力量更弱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犹如杯水车薪。
第三,细菌感染非皮肤感染,实乃皮下组织的感染,眼药水滴在皮肤和结膜囊内,本身渗透到达感染病灶表面的有效浓度很低,有隔靴挠痒之嫌,如果再换用抗菌力量更弱的药物,则失之远矣。另外,有用眼睑皮肤局部涂抹碘酒的治疗手段,这对于早期外麦粒肿是有效的,但对于深层的内麦粒肿则效果欠佳。
关于麦粒肿该冷敷和热敷的争论已久,甚至在正规眼科教材如本科版和研究生版《眼科学》,《中华眼科学》上观点也不统一。有人认为应该冷敷,甚至用冰敷,理由不外乎两个:一是局部炎症多表现为红、肿、热、痛,一派“上火”之象,因此认为冷敷可减轻局部症状;一是麦粒肿为细菌感染性炎症,温度高利于细菌繁殖,降低温度自然可以抑制细菌繁殖,从而减轻炎症。
有人认为热敷,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抗炎细胞局部的集聚和脓液及毒素的吸收,另外热敷可以有效清洁局部腺口的阻塞,促进腺体和炎性物质的排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意。
本人主张早期热敷,不宜冷敷,化脓期则既不冷敷,亦不热敷,理由如下:冷敷虽然能降低温度,但显示操作中患者耐受性差,不能持久;冷敷虽然能局部抑制细菌繁殖,但不能有效杀灭细菌;麦粒肿成因为局部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瘀滞,郁而化火,冷敷能凉遏热势,即老百姓所说的“寒包火”,犹如关门捉贼,闭门留寇,使得火气不能外散,而在局部瘀滞成结节。
试问,如果麦粒肿因是一派热象而冷敷,那么日常生活中小儿感冒发烧,老百姓为什么不敢用冷水全身洗浴降温,而用温水擦洗?因冷水降温,汗孔闭塞,热不发散,郁而化火,体温剧增,故适得其反,犹如火上浇油,变生他病。
因此,治法应以“火郁发之” 为根本治法。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不仅要清火,还要散火、泻火。然而临床治疗上不仅冷敷,而且予以药性寒凉的抗生素眼药如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眼液,常常没有控制病情,还可能导致麦粒肿后期没有完全消退,而且在局部形成状如枸杞,质地偏硬,边界较清,数月不退的淡红色结节。当然,到了麦粒肿化脓期时,既不主张冷敷,也不主张热敷,此时炎症剧烈,热敷可能助长细菌繁殖,加重炎症。
在早期,麦粒肿炎症较轻,往往通过局部处理就能很快治愈,但对于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小儿及老人,体质虚弱者,糖尿病患者,口服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患者等,可以口服中药以扶正祛邪,具体治法如清热祛风,调和营卫,益气活血,泄热通腑等。其它治法如超短波理疗,耳尖放血,背部反应点挑破放血等都可作为辅助治疗。
麦粒肿化脓期以局部见脓头,炎症区域触之波动柔软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应该切开排脓,甚者加用引流条促进脓液排除。如在未行切开之前,禁忌挤压排脓,因为眼睑及面部静脉无静脉瓣,挤压可使细菌进入血管引起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危及生命,中医上称之为“走黄”或“中黄”。
对于免疫力相对低下患者,可结合口服抗生素和清热泻火、托里排脓中药治疗,如果导致眶蜂窝织炎,败血症,应该积极全身和局部中医西结合治疗,不容小觑。
临床上可以炎症虽已控制,但术口久溃不收,或脓已排尽,但术口经久不愈,使得临床医师束手无策,此时需要有全身的整体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予以中药峻补气血,化腐生肌,自能痊愈。
人体皮肤,消化道,睑缘,结膜囊等都共存许多条件致病菌,这些细菌平时不致病,与人体“和平共处”,只有当人体免疫力低下,自我防御能力衰退时,如平素不讲卫生,饮食不节,恣食辛辣,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小儿、老人、产妇,糖尿病患者,开放性外伤,免疫抑制剂(包括激素)大量应用,才会导致菌群失调,在眼部容易患麦粒肿,睑缘炎,红眼病,而且容易反复发作,上、下左、右眼睑同时或交替发作,甚至经久不愈。
临床也容易遇见素体阳虚的麦粒肿患者,特点是发病相对隐匿,红肿热痛症状较轻,但麦粒肿多发和复发,不易化脓,经久不愈,全身和四肢畏寒明显,口不干饮少,或口干而不欲饮水,饮食喜热畏凉,但是吃辛辣食物则又容易上火,甚至吃瓜子亦口舌生疮。这类患者或长期局部点抗生素眼药水,或行手术切开排脓者,效果不佳,令医师素手无策。其实此类患者多属阳虚阴盛,虚阳上浮,上热下寒,龙雷之火,当然治以寒凉清火效果不佳,当下看似有效,数日后症状复发甚至加重,正确治法应该温补肾阳,引火下行,方为长久之计。
临床上有些基层医师见到眼睑和结膜局部水肿,就用含有激素类的眼药,把激素当成是消除水肿的“神药”,实不可取。水肿是感染结果,不是原因,感染消除,水肿自然消退,更何况激素类药物可引起眼局部免疫力低下,眼表损害,菌群失调,角膜上皮持续不愈,白内障,青光眼,眼睑轻度下垂(导致Muller氏肌无力)。顺便多提一句,近年来全身和局部抗菌药物和激素药的滥用,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率明显提升,且治疗也比以前困难。
麦粒肿复发和多发患者,往往伴有全身症状或指征,故不能单单局部治疗,应该局部和全身结合,方能从根本上治愈。
小儿多发性和复发性麦粒肿有其自身特殊性,又与成人有所不同。《易经》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尤以后天之本―坤土脾胃未能充盛,既易于被积食所伤,又易于被药物所伤。如果中焦脾胃虚弱不能上下运转斡旋气血(一气周流,土枢四维),气血居上不下,郁而化火,故易患麦粒肿,此时不能为了清热泻火,而予寒凉药物伤及脾胃,导致脾胃更虚,则诸病蜂起,得不偿失。然而,当前我国国内医疗怪相之一的抗生素滥用,稍有感冒发热,动辄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寒凉伤中。小儿脏腑娇弱非常,药物使得“厚德载物”的脾胃受损,犹如春之嫩苗,被复来之寒气所伤,能否茁壮成长?
关于麦粒肿和霰粒肿的鉴别问题,临床较为混乱。麦粒肿是细菌感染所致,霰粒肿是睑板腺内脂质排出受阻,局部积聚所致,此为二者鉴别的关键。麦粒肿发病快,病程短,红肿热痛,边界不清,后期可化脓,而霰粒肿发病隐匿,病程长,局部皮色正常,边界清楚,通过这些典型症状,临床医师很容易鉴别。
但是,麦粒肿失治误治,后期形成边界清楚,色红结节,经久不愈,易被诊为霰粒肿;霰粒肿在中医上称为“胞生痰核”,是病理产物,对于机体来说是“异物”,机体有鉴别和清除“异物”的能力,故后期即使不合并感染亦可出现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排出的不是脓液,而是血水或肉芽组织,此为霰粒肿软化吸收或排出的过程,并非合并感染,此为非感染性炎症。当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霰粒肿后期,分泌物长时间排出不畅,可合并细菌感染而出现红肿热痛,此时实际上是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并病”。
关于预防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局部清洁,使得腺口通畅,;
二、饮食节制,少食辛辣炙博;
三、改善体质,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四、防范药物的滥用。条件致病菌在睑缘和结膜囊内本身与人共存,医师不能希望通过抗生素来杀灭全部细菌,这可能适得其反,“按下葫芦浮起瓢”。如同人体内本身就有癌细胞一样,应该只求“和平共处”,不求“除恶务尽”。
五、治病之前,先护其本,尤其小儿,治脾胃为先,脾胃健全,浮火自清,麦粒肿自愈;
六、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尤其小儿和老人,“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七、解决问题,与其寻找外因,不如自查内因,与其外源性予以抗生素抗菌,不如增强自身的抗菌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