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种与年龄相关,以色素上皮-玻璃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结构的改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盲性眼病。祖国医学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属“视瞻昏渺”的范畴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首次对该病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若人年五十以外而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渐谢”,且“目内外别无症候,但视瞻昏渺,蒙昧不清也,有劳神、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致害不一。”
故医家多以虚证治之,但在临床上以本虚标实多见,即痰瘀阻滞玄府,窍道不通,气血津液不能上荣于目,王氏[2]将该病分为干性期,湿性期和疤痕期。
尽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因病机目前仍不清楚,但脉络膜血管变化的病理机制近年来愈加受到人们关注,完整的脉络膜和持续稳定的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血流供应是维持RPE细胞和视网膜细胞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在该病中恰存在脉络膜总厚度减少,毛细血管程度不等的萎缩,灌注相应减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局部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相关[3]。
在祖国医学中,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玄府理论源于《素问・水热穴论》之“所谓玄府者,汗空也”和《灵枢・小针解》之“玄府者,汗孔也” ,目病玄府论始见于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书中云:“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间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升降出入之通利也”。《审视瑶函・目昏》有:“悉由热气郁于目,则无所见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则转难辨物,由目之玄府闭小,如隔帘视物之象也”。《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卷》中说:“玄府者,又称元府。眼中之玄府为精、气、血升运从入之通路门户,若玄府淤滞,则目失滋养而减明;若玄府闭塞,目无滋养而三光绝。” 在现代研究中,李国新认为眼部微血管房水循环障碍均与中医眼科理论中的玄府淤滞闭塞所致的疾病极其相似。
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中认为细络既玄府,相当于微循环系统。王明杰[5]倡导的“玄府通微循环说”,认为眼底血管营养物质交换活跃,当缺血或微循环障碍时,视网膜功能损害,予开通玄府的药物能调节微循环,能改善视神经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谓: “内障者,从内而蔽也”, “盖目为至清至灵之窍,赖脏腑之精气而濡养,气血冲和,目窍通利,则目视睛明;若有内伤外感,致邪滞清窍,脉络郁阻,目窍失养,神光不发,则内障即生”。血以流畅为贵,目得血而视.若眼部卒然外伤,或热灼目络,迫血妄行而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精不上承,目窍失养,神光不发而目视不明。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皆属于心”,“诸脉皆属于目”,就是说人体的脉,都是同心相连的,而心主血,所有一切脉中血液都要由心主宰,往复循环于心;所有的五脏六腑脉管都与目相通而总属于手少阴心经,又《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
正常人血液循行于脉管中,主要靠心气推动,一旦心气不足,或心气郁结,则血行滞涩,气滞则血瘀,又《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足少阴肾经属水,手少阴心经属火,心为君主,肾为其化,故少阴以热气主之,故经脉易受热邪为害。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有六经开阖枢的理论,该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少阳为阳枢, 以三焦为主输转气液; 少阴为阴枢, 以血脉为主,流通运行血气。少阴为枢, 通过心血的运行, 外可助太阴之开以转输营血津液于周身, 内可助厥阴之阖使阴血由心包下潜藏于肝脏;《伤害论》将六经表里相合理论归为“元真”、“胃气”、“相火”三大系统,其中“元真”包括太阳、少阴两经, 分主表里。
太阳统营卫、司气立, 为六经之蕃蓠; 少阴为太阳之基, 司神机、统水火, 为一身阴阳之大主, 造物成化之基元。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所统, 一身相火皆依其所用。肾精心血在少阴阳气的蒸化下统率小肠、膀胱气化, 故此系统是主持人体表里内外的两大支柱, 也为六经之核心。总之,如果为目中或全身血管闭塞不通,机体失养,就应当考虑从手少阴心经论治,法当凉血活血为主。
当代眼科名家陈达夫教授精研《内经》,问难《伤寒》,结合几十年眼科临床经验,提出中医眼科六经辨证,所著《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实为全身与眼科疾病理论与临床的模本[6]。陈老认为,眼病是全身脏腑病变的局部反应,但举脏腑不能包括六经,举经才能包括脏腑,虽然三阴经脉不上头面,不过举其大者来论,若是细微的经络,则五脏六腑都上通于目。
所以眼病不离六经,辨证(症)方法不离六经,以六经为宗旨,贯穿五轮八廓,“既要分着看,又要合拢看,方能得其全貌。”此外,陈老在1959年和1962年分别写成了《西医学眼球内部组织与内经脏象的结合》和《中西医串通眼珠内容观察论》,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建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的学说,认为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眼内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脉络膜属手少阴心经,极大地丰富了中西医结合眼科领域的内容,其应用价值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
陈老认为,眼见红色花飞,据《素问・金T真言论》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之“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当属手少阴心经:若见红光旋转或红花飞动而久不失明者,属少阴心经热邪损伤目中无形之气,若红花飞旋而渐致失明者,属少阴热邪损伤有形之血。
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少阴目病举要篇》中有“五轮与常人无异,眼前常见红光旋转,累月经年,偏不失明者,方主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丹参,丹皮。”和“眼前觉有红色,视力随之模糊,甚至失明。方主陈氏生蒲黄汤。患病久者,则给以桃红四物汤,如不见效,更投以血府逐瘀汤,时而则当扶其正气。”
并在临床上常以陈氏生蒲黄汤治疗各种黄斑病变。《临证指南医案》中有“经主气, 络主血”, “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之说。据此, 久病入络, 多痰多瘀, 无论眼底或全身是否见到脉络瘀阻或出血, 或有无痰浊之象, 临证均需治血治痰。
黄斑属脾, 本病患者常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乏源, 气虚则运化失司, 痰瘀阻络, 此为因虚而致; 病久之人, 情志多郁, 气机不利, 络脉瘀阻, 此为因郁所致,黄斑部玻璃膜疣即为痰湿郁结的表现, 治当化痰散结。朱丹溪倡窠囊之说,认为痰和瘀均为阴邪,同气相求,既可因痰生瘀,亦可因瘀生痰,形成痰瘀同病,为疑难病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提出了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论点。
曾庆华[7]从少阴经脉论治,制定化痰祛瘀法,用黄斑康(方药组成与陈氏生蒲黄汤基本相同)治疗干性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共39例70眼,总有效率为57.14%。在生蒲黄汤的主要组成药物中,蒲黄、丹参、丹皮、郁金、川芎均归手少阴心经,现代药理研究多有降脂祛痰作用。
曾氏认为,年迈之人脾肾亏虚,或恣食肥甘厚腻,嗜好烟酒,则易化生痰湿,久生内热,痰瘀互结,脉络痹阻,在眼部则表现为少阴心经受损,玄府闭塞,目窍失养,神光不得发越而视物昏渺。脾之属黄斑局部则有痰浊凝结,可见玻璃膜疣、基底膜沉积和玻璃膜增厚;足少阴肾经亏虚则见色素上皮细胞肿胀凋亡;手少阴心经受损则脉络膜总厚度减少,毛细血管程度不等的萎缩,灌注相应减少。
而且淤滞日久,则变生虬脉而见脉络膜新生血管;脾虚不统血,或内热伤及目络,或瘀阻均可导致出血而发暴盲。因此,在该病早、中期,当以祛邪为主,法当化痰祛瘀,如生蒲黄汤辈,晚期当以扶正为主,法当补益肝肾,如驻景丸,杞菊地黄丸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