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门螺杆菌如何发现的?
1982年澳大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胃黏膜活体组织中培养出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并且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幽门螺杆菌引起越来越多的医师和科学家的关注,甚至部分普通人群也对此耳熟能详,这些都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3、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和传播途径如何?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60%。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4、幽门螺杆菌如何致病?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而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5、幽门螺杆菌主要与哪些疾病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侵入性方法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
非侵入性方法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幽门螺杆菌标本感染的方法。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检测、尿素13C/14C呼气试验等。而尿素13C/14C呼气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整个检测过程只需30分钟,无其他任何不适,使众多高血压、心脏病及对胃镜禁忌的患者能够顺利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甚至有些体检机构将其列入常规项目。
7、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何?
因为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在粘液层下面,使药效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有些药物特别是抗生素长期应用易产生的副作用或耐药菌株等问题,实际上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
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指治疗终止至少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目前认为,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使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原本就跟人类共生共存千百万年,一定有其必要性的一面。因为整个消化系统内在的平稳受到破坏,幽门螺杆菌大量滋生,也才导致溃疡。所以不恢复整个消化系统的稳定,全力追求消灭幽门螺杆菌,难免舍本逐末。
8、如何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或片面,有些人对幽门螺杆菌到了谈“菌”色变的程度,有必要对幽门螺杆菌的相关问题进行正确宣教。
(1) 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对人类的影响: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大约为60%,而胃炎的发病率在20%左右,胃癌的发病率则更低,并非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导致胃炎或胃癌。所以在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表现,特别是在一些体检机构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时,不要过于恐慌。最好去专科医院进一步咨询。
(2) 正确处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专科医院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诊治流程,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先查幽门螺杆菌,继而无原则地进行根除治疗。目前国内外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各项共识意见明确提出了治疗的范围及疗程和注意事项,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