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便秘
便秘主要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或)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及需手法辅助排便。病程超过6个月叫慢性便秘。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张瑞星
因为饮食结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慢性便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比女性更易患病。慢性便秘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消瘦、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 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 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便秘的诊断:
主要基于症状,慢性便秘患者还常表现为便意减少或缺乏便意、想排便而排不出(空排)、排便费时、每日排便量少,可伴有腹痛、腹胀、肛门直肠疼痛等不适。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常在排便后获改善。
体格检查包括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和肛门直肠指检。对肛门直肠疼痛的患者,还要检查耻骨直肠肌有否触痛以区别是肛提肌综合征还是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粪常规和隐血试验应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常规检查和定期随访项目。
鉴别诊断:对近期内出现便秘、便秘或伴随症状发生变化的患者,特别是对年龄>40岁、有报警征象者(便血、粪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明显腹痛、腹部包块、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学和结肠镜检查。
检查方法包括:1、结肠传输试验:2、测压法:3、球囊逼出试验:4、排粪造影等。必要时需要检查心理状态。
治疗
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 和排便生理功能。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人,推荐每日摄人膳食纤维25-35克、每日至少饮水1.5-2.0升;适度运动:对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患者更有益;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结肠活动在晨醒和餐后时最为活跃,建议患者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
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性泻药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包括果导、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肠神经损害,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可致结肠黑变病,但后者与肿瘤的关系尚存争议。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
灌肠药和栓剂通过肛内给药,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适用于粪便干结、粪便嵌塞患者临时使用,便秘合并痔者可用复方角菜酸酯制剂。
益生菌能改善慢性便秘的症状。中药(包括中成药制剂和汤剂)能有效缓解慢性便秘的症状;按摩推拿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当患者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一定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1、老年人:缺乏运动、因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是老年人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应尽量停用导致便秘的药物,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对粪便嵌塞者,应首先清除嵌塞的粪便。通便药可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对严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2、妊娠妇女:增加膳食纤维、多饮水和适当运动是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安全性好,可选用。应避免使用蒽醌类泻药和蓖麻油。
3、儿童:基础治疗包括家庭教育、合理饮食和排便习惯训练,对于粪便嵌塞者,可选用开塞露或温氯化钠溶液灌肠。容积性泻药、乳果糖、聚乙二醇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4、糖尿病患者:是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控制血糖可能有益,可尝试使用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