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临床上最常遇到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每到暑热季节或在进食不洁和冰冷食物后更容易发生。所以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腹泻即肠炎或食物中毒。每每遇到腹泻患者必用抗生素,也确实治愈了不少腹泻患者,殊不知对一些非感染性的腹泻患者却起了“火上浇油”的危害。在此,有必要呼吁大家对腹泻进行重新认识。
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增加,即大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粪便量大于每日200克,并且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经常可伴有大便紧迫感及腹部、肛周不适。
腹泻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
1、渗透性腹泻:进食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其特点是:①大便量低于每日1升;②停止或显著减轻;③大便酸度增高,PH在5左右(正常接近于7)。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小肠黏膜病变引起的吸收不良,短肠综合征,肠内细菌过度孳生,服用高渗性导泻剂如硫酸镁、甘露醇、乳果糖等;
2、分泌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所引起的腹泻。特点是:①大便量超过每日1升;②大便为水样,无脓血;③大便PH或偏碱性或为中性;④其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引起分泌性腹泻的促分泌物包括细菌性肠毒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霍乱),内源性促分泌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血管活性肠肽瘤和胃泌素瘤),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如胆酸、脂肪酸和某些泻药;
3、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的完整性因为炎症、溃疡等并不而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渗出所引起的腹泻,在临床上以脓血便为特征,常可伴有腹部或周身的炎症或感染症状。渗出性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而感染是渗出性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渗出性腹泻的原因包括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放射性肠炎等;
4、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由于胃肠运动过速,导致胃肠道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细胞接触时间缩短,直接影响水分的吸收引起腹泻。主要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恶性类癌综合征、甲亢、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