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肺结核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两病关系密切。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病率高出普通人群4~8倍。为什么糖尿病和肺结核常常合并存在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结核杆菌的滋生提供了营养来源,另外患者机体代谢紊乱进一步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结核病。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了结核病,大约10%-20%的患者无呼吸道症状,80%左右的患者则起病较急、进展快,与单纯肺结核病相比,肺部病变范围广,干酪病灶多,空洞多,排菌量大,治疗相对比较困难。许多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常常为正确治疗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对待,现就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和措施进行阐述。
糖尿病和肺结核病要同时治疗
糖尿病和肺结核并发时互相影响,因此必须两病同时治疗。由于糖尿病对肺结核的不良影响要大于肺结核病对糖尿病的影响,所以要首先控制好糖尿病,肺结核病的疗效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糖尿病控制的程度。医患双方应密切配合,根据糖尿病类型和病情,采用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物或应用胰岛素治疗。一般而言,轻型或2型糖尿病可以选择口服降糖药物,凡是症状明显、重型、儿童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一般主张先用胰岛素,力争短期内尽快控制糖尿病,在血糖平稳和结核病病情好转时,减少胰岛素用量或改用口服降糖药。根据中国防痨协会1988年制定的“糖尿病并发肺结核临床应用试行标准”,糖尿病理想控制是治疗后糖尿病症状消失,空腹血糖<7.2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9.9毫摩尔/升;较好的控制是治疗后糖尿病症状基本消失,空腹血糖<8.3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的治疗要点
糖尿病结核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单纯结核病患者一样,同样应该遵循“早期、联用、规律、适量、全程”的用药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用药早、用多药、规律用、量适中、疗程足。要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为主的药物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疗程要适当延长到12个月。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结核病也需要长期随访,不稳定或未完全控制的糖尿病,肺结核更需要定期复查。
要注意治疗糖尿病和抗结核药物之间的影响:异烟肼可干扰正常碳水化合物代谢,使血糖波动,可以加重糖尿病患者的末稍神经炎;利福平是一种酶诱导剂,可以促进肝脏对降糖药物甲糖宁的代谢灭活,因此利福平与甲糖宁同时应用时应适当加大后者的用量或改用其他降糖药物。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有降糖的作用,但与降糖药物合用时,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乙胺丁醇可以与血中钙离子结合,使血钙浓度降低。对氨水杨酸钠会造成尿糖假阳性,在估价糖尿病病情时应加以注意。
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必须谨慎使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以免造成肾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主要经肾脏排泄,本身无肾毒性,但在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蓄积中毒,应减量使用。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时,如果肺结核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在有效控制糖尿病和患者胜任手术的情况下,手术治疗似乎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对化疗不能满意控制的病变,手术切除更为适宜,因为在糖尿病终身存在的情况下,肺结核病灶重新活动的机会相当多。
生活中的护理
在生活中,患者应科学安排休息和适当活动,高热患者应该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可以做一些轻微活动如室内散步,待病情基本稳定可以参加半日工作,以后根据病情康复情况可以从事全日轻体力工作。
饮食疗法对控制糖尿病和促进结核病康复有重要意义。患者的总热量摄入因较单纯糖尿病增加10%左右,提倡患者多食糙米、玉米面等粗粮,食用鱼、蛋、肉等优质蛋白,适当增加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和豆油的比例,避免辛辣等刺激性调味品,对大部分患者可以采用定时、定餐、定量、定营养素、不定食品的“四定一不定”的方法进行基本饮食疗法的管理。
对于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灵的患者要细心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厌食等胃肠道反应,定期测空腹血糖、尿糖和肝肾功能,力争早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和低血糖,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口腔护理,不要吸烟、喝酒。
重视糖尿病和肺结核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患者结核菌素阴性时要及时接种卡介苗,尤其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接种。结核菌素阳性者,应进行化学预防治疗。糖尿病患者要时刻注意是否并发结核病,糖尿病患者若在治疗期间体重明显下降,血糖反复波动,伴明显乏力等症状,应警惕并发结核病。如果患者发生咳嗽、咯痰、低热等呼吸道症状,使用抗菌素两周末见好转,也应作进一步的检查,例如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等。以便尽早发现肺结核,早期治疗。
结核病患者也要注意是否并发糖尿病,应定期常规检查血糖和尿糖,以便早期发现无症状的隐性糖尿病,肺结核患者反复出现皮肤疖肿、阴部瘙痒,或正规抗结核治疗病情仍难以控制,应警惕并发糖尿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总之,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有效药物的不断推出,结核病已经是“治有办法,防有措施”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结核病并不可怕,那种“十痨九死,不治之症”的时代已经过去,只要每一位患者对这两种病有较全面的认识,正确掌握治疗原则和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治疗,接受现代化疗和管理,就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