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重视生活方式改善的同时,需要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然而,目前不少人对高血压药物治疗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误区一
明知有病,不愿吃药。有些病人虽然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自觉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症状,或对吃药感到厌烦,或担心吃药上瘾,或担心药物会有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这些人的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久而久之,势必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夏主任说,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意外、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病。对于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轻度的血压偏高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如果观察3―6个月血压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药物治疗。
误区二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许多高血压患者只在自己感到不舒服时才服降压药,还有的患者测量血压不高就不吃药,等到血压升高后再服药,其实,这些作法都是很不科学的。降压药吃吃停停,会引起血压忽高忽低,上下波动。有研究证实,血压经常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甚至比轻、中度高血压的危害还要大。高血压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没有任何办法和任何一种药物能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需要终生用药物控制。目标血压达到后,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按有效的维持量长期服用,切忌自觉症状良好后便突然停药。
误区三
跟着别人的经验用药。门诊上经常看到一家多人都有高血压,吃一样的药,结果有的血压控制较好,而有的控制不好。有的高血压病人不到医院去看医生,而是根据别人的经验自己到药店买降压药。其实,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因年龄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并性疾病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目前的各种降压药品种很多,各种药的性能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血压病人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如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应首选钙通道拮抗剂;合并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尿蛋白的,应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洛汀新或安搏维等;合并有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的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等。夏主任说,高血压病人首先应到医院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心电图以及一些生化和其他血压血管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医生正确地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整体现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误区四
盲目追新、追贵。门诊常见有的病人点名要药,让医生开广告上推荐的新药,或者要“最好、最贵”的药。夏主任说,一是有些广告上说的所谓新药并不一定就新,许多药成分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厂家使用的商品名不同而已;二是广告上推荐的新药在治疗效果上不一定比临床上使用多年的老药好,任何一种药都要通过长时期的临床验证;三是新药效果好,也不一定就适合你,降压药和其它所有的药都一样,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有些广告吹嘘某种药可以包治百病,甚至可以根治高血压,这纯粹是一种误导,千万不可轻信。
误区五
来回换药。有不少病人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的是降压心切,要立竿见影,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害怕副作用;也有的是受周围高血压病人的影响,如前面说的,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盲目跟着吃。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有的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要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有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一定是药不对,也可能是剂量不对,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药物的品种和剂量进行调整,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来回换药。
误区六
恨病吃药,超量服用。由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腔也相应变细,血流减少,一般主张选用小剂量、较缓和的降压药,并在1周内每日观察药后血压变化的情况,最终选择一个最佳有效的维持量。老年人血压最好维持在160/90mmHg左右,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塞。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