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结肠炎病人因为害怕鱼肉荤腥等不容易消化,所以长年吃素食或稀饭、烂面条。由于素食中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相对不足,时间长后病人一般多较消瘦,有的会出现贫血、血浆蛋白低下,抗病能力也下降,导致病体更难恢复。同时,素食含纤维素较多,可促进胃肠蠕动,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对腹泻、大便稀溏为主的结肠炎患者并不合适;过多、较硬的纤维素还会对结肠炎的炎症、溃疡病变处有较大的刺激,反而不利于肠道病变的恢复。
1、喝酒能杀死肠中的细菌
曾在门诊遇到有些慢性结肠炎病人,不但不注意饮食,而且还继续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回答说:“我想我的结肠中是因为肠子中有许多细菌和虫子引起的,我要让肠中的这些细菌和虫子辣死、醉死。”这种朴素的想法,在外人看来有些可笑,在长期受慢性结肠炎折磨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中,有这种想法或类似想法的人也许不在少数。
虽然目前对慢性结肠炎的病因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无明显关系,不是什么肠中“有细菌、有虫子”的说法,采用喝酒、吃辣的方法去“杀菌、杀虫”是毫无根据的,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喝酒、吃辣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充血、蠕动加快、分泌增加,因此会加重脓血便、黏液便、腹泻、腹痛等症状,影响疾病的恢复。
2、认为慢性结肠炎肯定有腹泻症状
有的患者认为结肠炎患者一定有腹泻症状,自己大便干结难解,肯定不会是“慢性结肠炎”。因此不理解自己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却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原来“慢性结肠炎”的诊断是一种病理诊断,主要依据是结肠的某一段或全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轻度至重度炎症。虽然大部分“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见到腹泻、大便稀溏等症状,但有个别患者却表现为大便干结或大便困难。因此,大便干结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并不矛盾。
3、把“慢性结肠炎”当作“便秘”治
慢性结肠炎的患者中有不少肛门坠胀、有里急后重、排便后便意不尽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大便往往并不干,多为稀溏,甚至每日大便2-3次。因为排便困难,而当作便秘服用通便药,虽然服通便药后大便会变得畅快些,但停药后症状依旧,甚至排便更加困难,时间长了还会形成对通便药的依赖性,治疗更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所谓的“便秘”多发生在肛管或直肠炎症的情况下,因为肠壁炎症的刺激,造成坠胀、便意感。这种便意感,并不能因排便而消失,所以病人感到排便困难,排便后便意仍不消失。但通过治疗肛管、直肠的炎症,肛管直肠的炎症消退后,这种排便不畅的感觉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治疗重点应当在“慢性结肠炎”上,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4、将大便中的粘液当作“肠黏膜”
常有患者在诉述病史时,说大便中有很多“肠黏膜”,神情十分紧张。百闻不如一见,看过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肠黏膜”是团黏液。“黏膜”和“黏液”虽为一字之差,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黏膜是覆盖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管腔表面的一层组织,有细胞腺体、血管等;黏液是由黏膜分泌的产物,就像鼻涕是由鼻腔黏膜所分泌的一样。在炎症情况下,肠道一般不会排出黏膜,但炎症能刺激黏膜分泌更多黏液。黏膜和黏液在外观上是可以区别的。黏膜是有结构的组织,薄薄一片呈肉色,仔细观察可发现树枝样分布的毛细血管;黏液无色透明,有时呈蛋清样半透明,成堆或成团,没有组织结构。除了肠道发炎以外,排出黏液的情况还有肠易激综合征、大肠肿瘤等。
5、认为灌肠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最好方法
由于受某些广告的宣传,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常问起“灌肠不是治疗结肠炎的最好办法吗?我的病能不能用灌肠的方法治疗?”跟其他疾病一样,在不同的病型和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没有绝对最好的方法。据观察,灌肠疗法对脓血便和直肠症状颇有疗效,一般用药后数天即可见症状明显缓解。但由于直肠粘膜对药物吸收和灌肠疗法本身的局限性,并不是任何药物都可采用灌肠的方法给药的,相当多的病例单独采用灌肠疗法其疗效并不明显,且症状缓解后容易复发。所以,灌肠疗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的治疗。对大部分结肠炎患者,灌肠疗法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