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水平提高,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控制,新生儿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所致的眼部疾病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早产儿抢救技术的进步,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率亦逐渐增高。这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早期筛查新生儿眼部疾病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新生儿科和眼科专家的广泛重视。
我国每年20万早产儿中因ROP导致低视力的儿童约5万名,致失明的儿童约1.2万名。为了有效的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致盲率,在2004年卫生部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要求对高危儿必须常规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ROP是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眼病。其发病基础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一般新生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ROP发生率越高,是目前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ROP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目前公认的最危险的因素主要是早产、低出生体重、不规范吸氧。其他危险因素如母亲产前应用某些药物或患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感染、输血、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等都可能成为ROP的诱因。
怎样尽早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目前,对ROP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防治上还有很大难度,主要通过高危儿筛查,实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哪些新生儿必须进行眼底检查?
1、对出生胎龄<37周,出生体重<2000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进行ROP筛查;
2、对患有严重疾病、母亲孕期有异常情况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应适当扩大;
3、首次检查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凡是符合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均应按时进行ROP筛查,并根据个人眼底情况确定复查时间,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完全血管化(一般在矫正胎龄40-42周)。
ROP有哪些临床表现?
ROP早期从外观上看不到异常。疾病发展至晚期发生视网膜脱离,家长会看到患儿瞳孔呈白色,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瞳症”,还会发现患儿眼睛不追物。
ROP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1、严重影响患儿视力甚至致盲;
2、视力差导致斜视;
3、眼球萎缩;
4、眼眶发育不良,严重影响面部外观。
足月新生儿需要检查眼底吗?
当然也需要。眼底筛查不仅能查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还能查出多种其他眼底疾病,主要有新生儿眼底出血、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底恶性肿瘤)、牵牛花综合症(先天性视神经发育异常)、Coats病(先天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等,这些疾病在早产儿和足月新生儿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健康的足月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进行眼底筛查。
眼底检查会对宝宝的眼睛造成伤害吗?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新生儿眼底检查方法--广域数字化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是一种客观的、无损伤的检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有极大的视野和高品质的图像,便于早期发现新生儿眼底病变问题。检查结果以图片形式报告,便于永久保存及随访观察。RetCamⅢ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严格检测,性能安全可靠,对婴幼儿无损害,已经成为获取小儿视网膜图像的黄金标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