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占人的总寿命的1/3,是维持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生理过程,良好的睡眠是优质生活的保障,有利于完成各种社会活动。在如今竞争尤为激烈的社会,失眠症逐年上升,据统计,美国大约有1/3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这一比例分别为21%,18%,12%,19%。失眠症对个体和社会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0%-20%,男女患病率差别不大。
失眠症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中,是否对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带来影响,对诊断失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睡眠需要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睡眠时间的减少并不一定都具有病理意义。如果在睡眠时间持续减少的同时,白日并无不良后果,可能是自然正常睡眠时间的缩短,不能诊断为失眠。只有当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下降的同时,白日又存在由于缺睡导致的脑和躯体功能下降的临床表现时,才能诊断为失眠。因此,存在与睡眠不足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是临床诊断失眠的必备条件之一。
在急性失眠(失眠1个月以内)中,原因可能是显而易见的。处在应激的情况下,睡眠环境的改变,摄入新的药物,或者出现令人不舒服的新的症状如咳嗽、鼻塞、疼痛等都可以导致失眠。
当急性失眠发生并延续时,会进展为慢性失眠。造成慢性失眠可能是多因素的,有心理生理性失眠,如情绪焦虑,包括绝望,无助和害怕睡眠不足而导致的后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睡眠状态的错觉导致(在一些睡眠状态中,使用多导睡眠图提示个体正处于睡眠状态,但个体体验为觉醒状态),或者可能是由于潜在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不宁腿综合症,或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对于不安腿综合征和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最标准的治疗措施为持续正压气道通气(稳定的)或双相气道正压通气。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在睡前应避免饮酒及服用对呼吸有抑制的药物。对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要针对潜在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通气不足型,可使用呼吸兴奋剂,以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如果为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所致的失眠,可以应用光照治疗以及褪黑激素。
对于找不到具体原因的慢性失眠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可能比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1、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
2、确保自己处在一个安静,黑暗,放松的睡眠环境下,周围环境温度既不冷也不热,确保床铺舒适。
3、确保你的床只用于睡眠,而不是作为日常活动的场所,比如,阅读,听音乐,玩电脑等(为了建立正常的反射)。只有在睡觉时才能卧床,醒着的时候卧床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在床上睡不着,可去其他房间,在柔光下做一些不刺激性的运动,如果困意来袭,则返回床位入睡,如有必要可重复。
4、避免饭前大量进食,上床前4~6小时内不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食物或药物,不抽烟,不喝酒。咖啡因、尼古丁、酒精都易引起神经系统兴奋,不利于睡眠。
5、入睡前三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
6、可以进行适当的午睡,但不超过30分钟。
7、早晨起来后即接受太阳光的照射,这有利于调节自身生物节律。
8、 学会放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