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对象
男54例,女41例,年龄25―68岁,平均46。5岁,病程6个月―22年,平均3。8年,经肠镜和化验检查,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者84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者11例,大便培养有真菌生长者6例,其余均未发现有其他致病菌生长。
2、治疗方法
内治口服基本方:用自拟托里消痈愈肠汤。处方:生 黄芪、金银花、肿节风各30g,玄参20g、赤芍、炙甘草各10g,当归5g,水煎服,每天一剂。脾气虚弱型加参苓白术散;脾胃虚寒型加理中汤;肝脾不调型加理中汤、四君子汤;湿热壅盛型加白头翁汤,减黄芪、炙甘草,等湿热清化大半后仍须配用;肝郁而脾肾阳虚者加痛泄要方、四君子汤和四神丸;血瘀型加失笑散;寒热错杂加黄连、干姜、细辛;寒湿型加苍术、炒白术、炮姜、厚朴、槟榔。
外治灌肠基本方:用自拟苦参秦榆白芨肠。处方:苦参30g秦皮20g地榆20g白芨10g。水煎,取汁150me,每晚睡前清洁保留灌肠,灌肠后卧床不能少于20分钟,分仰、俯和左、右侧卧位各5分钟以上,两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再灌第二疗程。
3、治疗效果
①轻型:腹泻每天 < 6次,以粘液便为主,腹痛和里急后重较轻,时有肠呜,无发热,胃纳不佳,血红蛋白 < 10g/升,血沉 <20mm/h,发病以来体重减轻 <3.5kg,肠镜检查:炎证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粘膜以充血为主,或有轻度糜烂溃疡88例,治疗以后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者79例,临床治愈率为89。8%,其余9例临床症状也有显著改善,但大便有时仍溏,日行1―2次。
②重型:腹泻每天 > 6次,大便粘液多,伴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胃纳差,甚至呕心呕吐,时有发热,血红蛋白 < 10g/L,血沉> 30mm/h,发热以来体重减轻 >3.5kg,肠镜检查炎证广泛或全结肠,结肠有大片糜烂溃疡者6例,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4例,临床治愈率66.6%,2例无效,总有效率97.9%。原大便培养有真菌生长者,治疗后全部转阴。
4、讨论
据肠镜检查,本病病变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或溃疡,有粘液或脓血等分泌物覆盖,具有红、肿、热、痛、溃脓和功能障碍的特点,与痈疡颇相类似。
脾虚为慢性腹泻发病之本。因为脾虚生湿,湿郁日久能生瘀,反过来瘀也能生湿。有研究证实:病变肠壁有微循环障碍,肠壁血管常有血栓形成,肠镜下所见的粘膜充血,舌质暗红等,均为血瘀之象。巫协宁⑴认为:“其免疫遗传、炎证过程涉及多种代谢产物、病理产物间的相互作用,多环节、多因素地共同构成对结肠粘膜的损伤,而一些炎证介质及神经肽类又造成结肠运动功能紊乱及症状。”这些对结肠粘膜造成损伤的病理产物,中医属“毒”邪的范畴,湿、瘀蕴久则生毒,湿、瘀、毒邪并存和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加之免疫力低下,正不胜邪,是本病病势缠绵、难以速效的病理基础。
湿热气滞为发病之标。反过来湿热气滞生瘀酿毒又会成为发病之因。湿热瘀毒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络脉受伤,气滞血凝而成为痈,腐肉酿脓而成疡,络伤血溢而成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以里急后重。内服基本方由《局方》神效托里散、四妙勇安汤和赤小豆当归散的合方加肿节风、赤芍组成。方中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托毒生肌,金银花、玄参、肿节风和赤小豆擅解热毒、瘀毒和湿毒,消肿排脓;当归、赤芍、玄参、肿节风能活血化瘀,其中玄参能扩张血管,《本草正义》谓其能“直入血分而通血脉”,擅解瘀毒和热毒。《闽东本草》说:肿节风能“健脾、活血……消肿胀”。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和扩肿瘤作用,对消化系统的非特异性炎症有良好的修复作用⑵,全方有托里消肿,化瘀除湿,解毒排脓之功,与病机相符。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腹泻发病机理是由多环节、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粘膜屏障修复,细菌产物清除,一系列炎症链锁反应被阻断后,粘膜组织才能修复。重视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用本方治疗慢性腹泻时,须根据具体证型按加减法运用,或消或托,一法为主,多法联用,体现了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思想。
外治法用苦参秦榆白芨汤保留灌肠,有清除湿热瘀毒、消肿敛疮之功,外治还能避免内服苦寒药寒凉伤胃之弊。方中一味白芨,兼有托、消两种作用,<本草汇言>说:”白芨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要药也,此药极细腻,性极收涩……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败可托,死肌可生,脓血可清,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在药物灌肠前,先做清洁灌肠,灌药后先后采用右侧卧/左侧卧/仰卧和俯卧四种卧位,,并各保持5到10分钟,是为了使药液与肠壁充分接触,不仅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外治药的作用,还能增加大肠对药物的吸收数量,使其直接进入大循环,增强内治药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