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医家对痊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由于 座 疮 大多是发于颜面及上身的损美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对生命无大妨碍,在古代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生活水平,对本病多不重视,以致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所论也较少,尽管如此,从所能查到的古典医籍中,自《内经》开始,仍有散在论述,现归纳如下。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宋群先
1.1 外邪郁表
由于 寒 邪 、热邪、风邪郁于肌表,闭阻经络,脂凝邪聚而成座。如《素问・生气通气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颤,郁乃座。”王冰注日:“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肤腆居寒,脂液遂凝,搐于么府,依空渗涸,鼓刺长于皮中。”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则指出:“而她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她,头如米大,亦如毅大,白色者是。”又云:“此由肤腆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
1.2 湿聚为患
湿有 内 湿外湿之分。内湿多由脾虚主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或滋食肥甘油腻之品,使湿热内生;外湿则主要由于久居湿地、居处潮湿,或冒雨涉水,以致湿邪侵入体内,聚而成为座疮。正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座瘫o”汗出之后,毛孔空虚,易于被湿邪侵入,郁聚于局部,则发为座疮。
1.3 血热郁滞
外 因 和 内因都可引起血热郁滞,由外因所致者多由热邪或风热、暑热之邪侵入体内,累及血分,以致血热郁滞于局部,发为座疮。由内因所致者多由于素体血热,或嗜食辛辣、肥甘,助生内热,日久累及血分,而成血热郁滞,于是发为座疮。《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籍鼻》说:“粉刺属肺,f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外科大成・肺风酒刺》亦云:“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以上两本著名的中医外科专著都特别强调血热郁滞在座疮发病过程中的意义。
2 近年对痊疮病因病机的阐发
座 疮 是 一种严重损容性甚至毁容性毛囊皮脂腺疾病,近代已逐渐引起患者和医者的重视,关于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屡见杂志,对其病因病机亦有一些讨论和阐发,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风热外袭
多数 学 者 认为本病初起与风热外袭有关,六淫之邪风热侵袭于皮肤局部,郁闭气血,渐成粉刺座疮。从其好发于颜面、胸背部位来看,亦可证明这一点,因风热均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故风热侵犯人体,多先犯于上部。
2.2 肺经郁热
多 由于 热 邪侵犯肺经,或嗜食辛辣油腻之品,滋生肺热,肺主表,外合皮毛,肺经郁热,肺卫失宣,皮毛被郁,热毒内蕴,故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疙或痛或痒[’]。
2.3 胃肠积热(胃肠湿热)
手 阳 明 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面部,由于素体胃肠有热,或暑热侵犯胃肠,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循经上攻于颜面,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在座疮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伴有便秘,进一步证明了胃肠积热或湿热病机之存在[’]。
2.4 毒热互结
粉刺 日久 ,毒热之邪直接侵入,或热邪、湿热之邪郁久化毒,毒热之邪互结于粉刺部位,导致化脓,红肿热痛,即形成脓肿型、囊肿型座疮[sl0
2.5 血痕痰结
湿邪 日 久凝而化痰,湿热或痰热郁久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疲血内停,再与痰邪相结,痰疲阻于局部,形成结节、瘫痕困。
2.6 血热偏盛
青年 人 生机旺盛,血气方刚,但有些人因素体阳热偏盛,血热外奎,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此即体质因素或与遗传有关。
2.7 冲任失调
有部 分女性患者,常在月经前后座疮发作或加重;另有部分女性患者伴有月经失调、痛经等,此即与冲任失调有关。女性患者易生气、抑郁、烦躁、恼怒,以致肝郁化火,冲任失调,肝火挟冲任之血热上攻于胸部与颜面,火郁局部则发为座疮。
从 以 上近 代医家学者对座疮病因病机的论述来看,多偏重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因此治疗上亦有些偏颇。如强调外感风热所致者,治疗上就多用疏风清热之品;强调胃肠积热者多用清热泻下之品;强调毒热互结者多用清热解毒之品;强调血热偏盛者多用清热凉血之品等等。一般主张辨证论治,将座疮分成几型,但往往分型不统一,难于学习掌握。更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只有座疮,没有其他症状,舌脉亦大体正常,给辨证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座疮的病因病机有必要再探讨,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3 对痊疮病因病机的再探讨
为 了对 本 病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课题组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专科门诊成立了座疮专科,从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3121例座疮患者,我们对每一位患者都详细追问家族史、发病经过、诱因等。其中有家族史者724例占23%,有明显诱因者占少数,主诉发病时有明显感受风寒风热史者245例占7.85%。长时间被阳光暴晒72例占2.30%,居处明显潮湿者68例占2.18%,滋食辛辣或饮酒引发者642例占20.50%,滋食肥甘厚味引发者374例占11.98%,有明显精神因素(生气、抑郁、紧张等)184占5.90%,有的患者有两种以上诱因,其他大多数无明显诱因(或主诉不清楚)。突然发病(1周内大量出现)726例,其他均为缓慢渐进性发病。通过 4年 来对3001〕余例患者系统观察,结合古今医家学者对座疮病因病机的论述,我们认为“湿热毒疲”是座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无论是哪型或者是哪度患者,尽管在某一病人身上湿热毒痪可能表现偏重不同,但大多数患者都是同时存在的,依据如下。
3.1 座疮患者多数(约70%)属混合型,既有粉刺、丘疹,又伴有脓疙,甚至出现囊肿、结节、疲痕,即改良分类法的I一ul度。一般来看粉刺以湿痰郁聚为主,丘疹以湿热为主,脓疙、囊肿以湿热郁聚化毒为主,而结节、瘫痕则是以湿聚化痰络阻血痕为主,在某一病人身上尽管偏重不同,但大多混合存在。
3.2 各型痊疮可以相互转化,多数患者先有粉刺,然后发展为丘疹、脓疙,重者可发展为囊肿、结节、瘫痕;亦有起病即为丘掺、脓疙;或原为脓疙、囊肿,经治疗好转,转为丘疹、粉刺者。即湿热毒痕可以相互转化,湿郁日久可以化热,热郁日久可以成脓化毒,湿热毒邪久郁,可致络脉不畅,痪血阻滞。反之,毒5,亦可化热,若累及脾肾,亦可生湿化痰。总之,座疮病因病机是非常复杂的,非单一因素所为。
3.3 引起“湿热疾毒”的原因常有以下几方面,但亦往往相互混杂。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痕;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晒等都会导致湿热郁聚于局部;另外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亦可直接侵犯局部,郁聚皮毛而发病;再者是精神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期精神紧张、不寐等,导致肝郁化火,脾伤生湿,湿热郁聚,化毒成
10,,发为座疮。
3.4 根据以上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我们确立了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的治疗法则,选用《伤寒论》中茵陈蓄汤和桅子柏皮汤为主方加入活血解毒之品,研制出
了“座疮颖粒”,药物有茵陈、桅子、大黄、黄柏、丹参、赤芍、黄答、桃仁、白花蛇舌草等。几年来我们用本方药治疗3121例各型各度患者,总有效率达97.5%,显效率达85%,其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且复发率低,进一步证明“湿热疲毒”确是座疮的主
要病因病机。
4 小结
座疮 病 因病机古代所论较少,仅以外邪、湿聚、血热立论;近代论述较多,如风热、肺热、胃肠热、毒热、血痪、痰结、血热、冲任失调等,但大都有所偏颇。通过4年来对3121例座疮患者的观察,我们提出“湿热痕毒”是座疮的主要病因病机,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是座疮总的治疗法则,以此为指导研制出座疮颗粒,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