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人是生物,应该符合生物界的规律。该文从生物界广角谈对医学治疗学的认识。也是我对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思路的理解。以此回答中医能否治病,中西医能否科学结合问题。
调节反应性――疾病预防、治疗的基础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杨峰
河南省肿瘤医院 杨 峰
摘要 反应是生物纷纭复杂生命现象的基本形式。反应是生物的反应性决定的。反应和反应性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属性,是生物自我构建、自我调节的本能。生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不同种属生物反应性不同,同种属不同个体,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状态反应性也不同。反应性差异不仅体现在反应强度的不同而且还体现在反应路经的不同。
本文依据生物界的基本属性,以生物体自我构建、自我调节这一基本原理为指导,归纳大量的医学、生物学现代研究成果,推论人体反应性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的基础。也是理解中医的钥匙,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作者在归纳推理中,根据生物的复杂性和量子力学理论提出“反应路径”概念,希望医学界重视,进一步研究证实。
主题词 生物 反应 反应性 疾病治疗 中医学
反应性是生物的基本属性,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由反应性决定的生物体对外部环境变化及有害因子作用的调节反应,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对抗和规避伤害,减轻或消除其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保持正常生存及繁衍的主要机制。反应的强弱、路径及反应结果取决于生物体的反应性。因此,反应性和调节反应性,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的基本机制。是一切预防医学、治疗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中医的钥匙。
一、反应性是生物界最普遍、最基本的属性。
反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反应性是生物自我构建,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能力,是生物最基本的属性。是决定反应的基础。反应的实质是生物体受到刺激后,体内作出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地自我调整,目的是减轻或消除对机体的损伤。通过反应,调节与环境的关系,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这样的例子,在生物界比比皆是。植物对气温、日照、干旱、盐碱、虫害、创伤等都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植物在干旱环境下,叶子调整为尽量减少水分蒸发的状态,其根系会向地层的深部下扎,保证水分供应。在高盐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基因水平的调节,以适应高盐环境;在发生病虫害时,植物体内能合成一些化学物质,来抵御病虫害。动物更是如此,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无一不是靠其反应来调节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适应自然界。反应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刺激不同,反应的方式不同。对高等动物及人类来说, 机体遭遇生物因素、化学及一些物理损害时,会发生神经内分泌、免疫、酶促反应、营养代谢等多个系统的调节反应,发生一系列生理及生化改变,以图消除和减轻损害。 生物的反应性决定反应的发生、过程及结果,只有具备反应性,生物才能生存。因此,反应性是生物最基本、最普遍的属性。
二、生物反应性的差异
生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不同种属的生物之间反应性不同,同种属不同个体也存在 反应性的差异。不同种属生物因其不同的结构、生理、生化特点决定反应性的不同。同种属不同个体之间,也由于长期进化中的遗传变异,使每个个体之间出现基因水平上的差异,即使同一父母,其子女之间也不相同。基因的差异导致不同个体之间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营养吸收、酶促反应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个体在遭遇外部环境事件时,反应性有很大不同。并且,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其反应性也有一定差异。如根据生物钟理论,人和动物在不同时间,反应性存在较大差异;机体在不同营养状态、不同社会心理因素、不同疲劳程度、是否患病、患病不同阶段、是否月经期、应激状态等都会使反应性发生变化。在考察反应性与疾病时,同种属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反应性不同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反应性差异表现在反应强度和路径两方面。反应强度差异很容易理解,反应路径差异的表述比较困难。首先要认识到生物体是一个有着严密有序、错综复杂的动态开放性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被一个事件(刺激)作用后,反应绝非只影响一个组织或一种功能,沿一条路经进行。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对美国物理学家查理.费因曼对历史求和概念阐述中写到,其思想是,一个系统在时空中不止有一个单独的历史,不象人们在经典非量子理论中通常假定的那样。相反的,它具有所有可能的历史。......它有点像你在一张吸水纸上滴一滴墨水所要发生的那样。墨水粒子会沿着所有路径在吸水纸上弥散开来。这种量子理论也同样适合于生物界。生物体对具有一定强度的因子刺激后,其反应有很多种路径。例如,应激反应中, 波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营养代谢、基因转录等路径(系统)。再如,自由基作用于机体,既有对脂类、核酸、蛋白质、糖类的损害作用,同时又与细胞信号传导、体内某些物质的合成、体内解毒、机体防御机制有关。生物体刺激后,反应沿多种路径进行,其表现是多种路径的总和。由于同种属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机体各子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各种路径反应结果也不同,其各路经反应总和也必然不同。有的路径可不导致机体损害或轻度损害,有的路径对机体损害严重,最终表现似乎为某一路径反应的结果。实为不同反应路径的总和。
三、反应性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基础
多数情况下,机体的反应性可调整生物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其具备了防御和减轻
损害的能力,能够在有害因素不断侵犯下得以生存。但是,由于个体反应性的差异,从而导致一些个体发生疾病。疾病又导致机体反应性的改变,形成级联性,至病情进展及死亡。因此,反应性也是疾病发展、转归的内在原因。
(一) 反应性与疾病发生
当机体遭遇有害因子及事件后,只有在正常遗传背景下,机体各部分功能正常、协调才能给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才是对机体有利的。但由于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反应性不同,使一些人的反应出现了过与不及和沿有害路经发展的情况,从而发生疾病。因此,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决定着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同样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的人肝功能损害非常严重,而有些人可长期携带而不发病;在癌症高发地区,相同环境、相同生活方式只有极小部分人发病而大多数人却不发病;同一个体一般情况下不易感冒,但在疲劳时就易感冒等等。反应性的差异可解释发病的个体差异。
(二) 反应性与疾病发展、转归
反应性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也是疾病发展、转归的原因。机体致病后,引起瀑布样级联反应,反应性决定反应的结果,而反应的结果又改变了机体反应性,新的反应性又决定新的反应状态,二次反应的结果又改变了机体的反应性,形成新一轮反应的基础,这种多级反应及反应性的改变,构成疾病的病理转化链,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由于患病个体反应性差异及治疗对反应性的影响,使疾病对机体功能和结构的损害程度明显不同。因此,反应性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如:同样患了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病人转归良好,而极少数人发展成了肾小球肾炎或类风湿病;同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有些病人发展成了多脏器衰竭,而有些转归良好;同样是冠心病病人,遭遇强度相同的诱因,由于反应性不同,发生心梗的危险性也明显不同;即使是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疾病的发展过程也受反应性差异影响。在对多脏器衰竭的研究中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是对机体反应性决定疾病发展、转归的有力阐释。
四、 调节性反应性是疾病预防、治疗的根本
反应性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那么,调节反应性是疾病预防、治疗的根本方法。考察近年来临床医学的进展,都为找到有效调节机体反应性的方法有关。
(一) 调节反应性与疾病预防
预防接种已成为人类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疾病的重要方法。其机理是通过预先给于适量抗原,改变机体反应性,使机体在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有效清除或处于不反应状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直接注射抗血清、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的过继免疫疗法也是通过调节反应性防治疾病。另如营养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及其他保健疗法无不是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二) 调节反应性与疾病治疗
分析各种疾病治疗的方法,都离不开调节机体反应性。近年来临床医学的进展,无一不是生物反应性机理的阐明及调节反应性活性物质的发现和应用所取得。所有生物疗法是通过调节反应性起作用;器官移植的成功通过调节反应性来实现;调节免疫功能治疗自身免疫病;改变气道反应性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营养学的进展是基于发现营养素对机体反应性的调节作用发展起来的;恶性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是调节过高的生长因子和受体来实现;内分泌治疗、针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治疗等其原理无一不是调节机体反应性;外科手术,存在应激问题和营养问题,也离不开反应性的调节。即使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也存在对机体免疫功能、炎性因子的调节,对非感染性疾病占主流的今天,调节机体反应性更是主要治疗方法,而且贯穿始终。
五、调节反应性与中医治疗学
由于机体的反应和反应性相互作用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发病后的级联反应中,前级反应及其损害结果、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影响均可改变机体反应性,从而又决定下级反应对机体的损害程度。调节发病前机体反应性可降低发病,有效调节疾病进展中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反应性,不仅可减轻反应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下阶段机体反应性,可消除和减弱下一级反应,切断病理转化链。因此,把握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机体的反应性,在病因治疗的同时,针对性的调节机体反应性,才能取得明显疗效。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正是调节反应性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辩证就是确定不同个体及同一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反应性。中医的证候是机体反应性的具体分类。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反应性的高低,而且体现了不同的反应路径。同一种疾病对于不同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可出现不同的反应性,而不同疾病也可发生相同的反应性改变,这就是一病多证,一证多病的原因。施治就是针对不同的反应性进行调整,证同治也同,证异治也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通过辨证施治使机体反应性得到有益的调整,减轻或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阻断病情进展。中医的针灸、穴位疗法、按摩等也是调节反应性的具体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个体化、阶段化的治疗原则,与西医学相比,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调节反应性不仅是现代医学疾病预防、治疗的基础,也是理解中医的钥匙,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绍文主编。生态生物化学。2001;222~267 332~365
2、 蔡益鹏译。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
3、 徐晋麟,徐沁,陈淳。编著。现代遗传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1。816~848
4、 何绍雄主编。时间药理学与时间治疗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 林树新,柳君泽,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6、 杜欣欣。吴忠超,译。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57~58
7、 方允中,郑荣梁,主编。自由基生物学的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122~123 382~407 904~910
8、 陈 珠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9、 周宏 主编。分子药理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 224~280
10、盛志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医药院士世纪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201~213
11、林文堂,朱平。主编。临床免疫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12、黎介寿。发展迅速的临床营养支持。医药院士世纪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314~3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