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其5年生存率均不理想。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胃癌5年生存率至关重要。
内镜分光技术可选择性处理对临床意义最大的光波信息,其代表为窄带成像技术(NBI)与富士能智能色素增强(FICE)系统。同色素内镜相比, 内镜分光技术操作简便,可实现染色或白光状态自由切换,改善了病灶、细微血管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提高了表浅病灶的检出率,在早期胃癌诊断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窄带成像技术
1999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发明了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其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可穿透黏膜不同深度的原理,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成像,重构图像,如利用400 ~500 nm波长观察黏膜表面,利用550 nm左右波长观察血管等。
NBI的具体原理是通过红绿蓝(RGB) 滤光器,将传统电子内镜使用的白色照明光的宽带光波进行过滤,仅留下415 nm、540 nm和600 nm波长的蓝、绿、红色窄带光波。因窄带光波波长包含在血红蛋白可吸收光波波长范围内,且难以扩散,能被血液吸收,故能够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模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不同波长的窄带光波穿透胃肠道黏膜的深度不同,蓝色波段(415 nm)穿透较浅,被黏膜表面的毛细血管反射,使其呈现出褐色; 红色波段(600 nm) 可深达黏膜下层,用于显示黏膜下层的集合血管,使其呈现出绿色;绿色波段(540 nm)的穿透能力介于上述两种光波之间,穿透黏膜的深度为0. 15~0. 30 mm,能较好地显示中间层的血管。如将NBI与放大内镜相结合,则可清楚地显示黏膜微血管和腺管结构形态,从而有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
研究显示,NBI对于凹陷病变的显影效果优于传统内镜,对黏膜血管网和病变的显影效果优于传统内镜,对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与色素内镜检查效果相近,且优于传统内镜。
北京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窄带成像技术,在内镜下诊断和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达数十例,短期随访结果疗效优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