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婴儿除黄疸(皮肤色黄而鲜亮)外完全健康,吮奶好,二便正常,体质量增长满意,停母乳24~72h胆红素迅速下降约50%重新哺乳,胆红素可再度上升,但不会达到原来程度。其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有关,此酶在新生儿期主要来自母乳中,肠道中直接胆红素在β-GD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醛酸和间接胆红素,后者由肠黏膜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引起黄疸。在新生儿黄疸中占首位。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资料显示母乳性黄疸占住院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50%以上。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真正的母乳性黄疸是指迟发型,而早发型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d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2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黄疸常与生理性黄疸连发,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患儿除黄疸(皮肤色黄而鲜亮)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尿量正常,体重增长满意,停母乳24~72h后,胆红素迅速下降约50%。光疗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其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而光疗只作用于皮肤浅层组织,因此皮肤黄疸消退并不表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正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