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母婴及性接触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影响疾病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感染时的年龄。如围生(产)期感染乙肝病毒,则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则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但康泰乙肝疫苗事件引发新生儿家长的信任危机,致使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呈现下降趋势;尽管乙肝疫苗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排除,但公众对于乙肝疫苗的信任依然受到严重打击,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与婴幼儿,为降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提高乙肝接种率迫在眉睫。而正确认识与合理作用乙肝疫苗,是目前解决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信任危机的重要方法。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接种对象,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其次要使用合适的剂量,乙肝疫苗的使用剂量为10~20微克/次,如使用重组酵母的乙肝疫苗,则使用10μg,如使用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则使用20μg;
第三,接种部位和方法,对于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的接种部位是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乙肝疫苗接种方法为肌肉内注射,因臀部脂肪组织较多,而免疫活性细胞较少,且臀部注射并非能将疫苗注入肌肉,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且下降速度快,而在上臂三角肌接种者的抗体滴度比臀部接种者高17倍;因此,目前儿童和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都选用三角肌部位,而婴儿和新生儿则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接种;
第四、接种程序,目前一般采取0、1、6个月的程序接种,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而且越早越好。
第五、特殊人群接种乙肝疫苗,HBsAg阴性的乙肝妊娠孕妇的婴儿仅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就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不必再加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而HBsAg阳性的乙肝妊娠孕妇的婴儿,也应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且要在出生12小时内加用100~2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接种。
第六、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群,如意外地被乙肝疫苗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或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均应立刻接种乙肝疫苗。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则可不必接种乙肝疫苗。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肝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剂量分别为20μg。
乙肝疫苗经多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乙肝疫苗的合理应用,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安全、有效、足量的乙肝疫苗将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尽管乙肝疫苗安全有效,但已知对乙肝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甲醛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应当禁止使用;同时接种前,还应认真检查乙肝疫苗,凡无标签或标签不清楚及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安瓿有裂纹的乙肝疫苗一律不得使用,最后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在现场观察20~30分钟,观察有无异常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