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细菌性肝脓肿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亦称化脓性肝脓肿。常见的致病菌在成人为大肠埃希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厌氧菌。在儿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而Friedländer肺炎杆菌等则次之。
病原菌进入肝脏,可经由下列途径:
1、胆道系统:为我国患者目前最重要的感染途径。如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或华支睾吸虫病等并发急性化脓性胆总管炎者,细菌可沿胆道上行,感染肝脏而形成肝脓肿。
2、门静脉系统 腹腔感染(如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盆腔炎等)、肠道感染(如溃疡性肠炎、菌痢等)、痔核感染等可引起门静脉属支的血栓性静脉炎,其脓毒性的栓子脱落后可沿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途径的感染已少见。
3、淋巴系统 肝脏的邻接部位如有化脓性病灶如胆囊炎、膈下脓肿及胃、十二指肠穿孔等,细菌可经淋巴系统侵入肝脏。
4、血液感染 体内任何部位的化脓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骨髓炎、亚急性心内膜炎、疖和痈等并发菌血症时,病原菌可由肝动脉入肝。
5、直接侵入 当肝脏有开放性损伤时,细菌可经由创口直接侵入。有时肝脏的闭合性损伤形成肝脏的被膜下血肿后,肝脏内原有的细菌可使血肿转化为脓肿。
6、其他原因不明的方式:不少肝脓肿并无明显原因,如隐匿性肝脓肿。可能体内存在某种感染性病灶,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偶然的菌血症引起了肝脏的炎症和脓肿。有报道指出,隐匿性肝脓肿中25%伴有糖尿病。有时肝脓肿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不排除由于对厌氧菌的培养技术不适当所致。
二、【临床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多无典型临床表现,急性炎症期常被原发病所掩盖。本病一般起病较急,由于肝脏血运丰富,一旦发生化脓性感染后,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脓毒性反应。临床上常继某种先驱性疾病(如胆道蛔虫病)以后突然寒战、高热和肝区疼痛等。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寒战和高热:多为最早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病人在发病初期骤感寒战,继而高热,发热多呈弛张型,体温在38~40℃,最高可达41℃,寒热往来伴大量出汗,脉率增快,一天数次,反复发作。
2、肝区疼痛:炎症引起肝脏肿大,导致肝被膜急性膨胀,肝区出现持续性钝痛;出现的时间可在其他症状出现之前或之后发生,亦可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疼痛剧烈者常提示单发性脓肿;脓肿早期为持续钝痛,后期常为锐利剧痛,随呼吸加重者常提示肝膈顶部脓肿;有时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左肝脓肿也可向左肩放射。
3、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由于伴有全身性毒性反应及持续消耗,乏力、食欲差、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少数病人在短期内表现精神萎靡等较严重病态,也有少数病人出现腹泻、腹胀或较顽固性的呃逆等症状。
4、体征:肝区压痛和肝大最常见;右下胸部和肝区有叩击痛;有时出现右侧反应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如脓肿位于肝表面,其相应部位的肋间皮肤呈红肿、饱满、触压痛及凹陷性水肿;如脓肿位于右下部,常见有右季肋部或右上腹部饱满,甚至可见局限性隆起,常能触及肿大的肝脏或波动性肿块,并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紧张等;左肝脓肿时,上述体征则局限在剑突下。晚期病人可出现腹水,这可能是由于门静脉炎以及周围脓肿的压迫影响门静脉循环及肝功能受损伤,长期消耗致营养不良和低蛋白所致。继发于胆道梗阻的病人,都伴有黄疸。其他原因的化脓性肝脓肿,一旦出现黄疸,则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以上为典型的肝脓肿表现,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目前诊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的早期应用,上述典型表现已不多见,而常以腹痛、乏力和夜间盗汗为主要症状。
三、【诊断】
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有化脓性疾病者,突然出现明显寒战高热,肝区疼痛伴叩压痛,肝肿大,白细胞增高提示细菌性感染者,应考虑细菌性肝脓肿。下列检查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
1、X线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肝脏阴影增大,如果脓肿位于右肝叶,可观察到膈肌抬高、运动受限、肋膈角模糊或胸腔少量积液、右下肺炎症或肺不张等。有时在脓肿部位可出现气液平面,多提示脓肿由产气细菌感染所致。肝左叶的脓肿可出现胃贲门和胃小弯受压现象。膈肌运动受限、肋膈角消失、胸腔少量积液等情况时,还要考虑到有无膈下脓肿存在。
2、超声波检查:脓肿部位有典型的液性回声暗区或脓肿内液平面。同时了解脓腔的部位、大小及距体表的深度,以便确定脓肿的最佳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与深度,或为手术引流提供入路选择。但超声对小于1cm的多发性肝脓肿,往往难以发现,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从超声学的角度,还需要与其他囊性病变鉴别。一般情况下,肝囊肿的囊壁整齐清晰,囊内密度均匀一致。而肝脓肿的腔壁不规则,界限不清楚,腔内常含有多个回声区。
3、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脓肿的大小及形态,显示脓肿在肝脏中的确切部位,为临床医师行脓肿穿刺及手术引流提供清晰、直观的影像资料。主要表现为肝内出现低密度区,CT值略高于肝囊肿,边界多数不太清晰,有时低密度区内可出现块状影。注射造影剂后其外围增强明显,边界更加清楚。增强扫描的典型表现是脓肿壁的环状增强(靶征),出现“靶”征强力提示脓肿已形成。
4、MRI检查:肝脓肿早期因水肿存在,故在MRI检查时具有长T1和T2弛豫时间特点。在T1权重像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信号强度区,而在T2权重像上信号强度增高。当脓肿形成后,则脓肿在T1权重像上为低强度信号区;脓肿壁系炎症肉芽结缔组织,其信号强度也较低,但稍高于脓肿部;脓肿壁周围的炎症水肿肝组织形成稍低于脓肿壁环状信号强度灶。在T2权重像上,脓肿和水肿的组织信号强度增高明显,在其间存在稍低信号强度的环状脓肿壁。
四、【常见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为脓肿破裂,向邻近脏器穿破。穿入胸腔产生脓胸及胸膜支气管瘘,或穿入腹腔、心包腔;有时还可穿入胃、十二指肠、结肠、肾、胰腺;少数病例可穿入腔静脉、肝静脉、胸导管或腹壁等,亦可发生栓塞、血栓形成以及其他部位形成脓肿。引起肝内血管破裂由胆道排出即胆道出血者少见。
五、【治疗】
1、药物治疗:
①抗感染在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使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以控制炎症;目前多主张有计划地联合应用抗生素,如先选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的药物,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再选用敏感抗生素。
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积极补液,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
③保肝治疗;
④提高机体免疫力:给予维生素B、C、K,必要时可反复多次输入小剂量新鲜血液和血浆,以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肝功能和输注免疫球蛋白。
⑤中医中药治疗:一般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加用中医中药治疗。
2、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术:适用于单个较大的脓肿,在B超引导下以粗针行脓腔穿刺,抽净脓液后反复注入甲硝唑溶液冲洗抽吸,直至注入液体清净,拔出穿刺针。也可在反复冲洗吸净脓液后,置入导管,以备术后定时冲洗引流,至脓腔小于1.5cm时拔除。这种方法简便、创伤小、疗效也满意,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及危重病人,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并不能完全代替手术引流,原因是:
①如脓腔的脓汁黏稠,将造成引流不畅。
②引流管粗则易致组织或脓腔壁出血。
③对多分隔脓腔引流不彻底。
④不能同时处理胆管结石等原发病灶。
⑤厚壁脓肿经抽脓或引流后,脓肿壁不易塌陷。
3、手术疗法 主要有脓肿切开引流术及肝叶切除术,前者适用于脓肿较大或经上述治疗后全身中毒症状仍较严重或出现并发症,如脓肿穿透胸腔、穿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或穿入胆道等时;后者适用于慢性肝脓肿因其壁厚难以用非手术疗法治疗且局限于一个肝叶者。
(1)脓肿切开引流术:常用术式有以下几种:
①经腹腔切开引流术:采用右肋缘下斜切口,进入腹腔后,探明脓肿部位,用湿盐水垫保护手术野以免脓液污染腹腔;先试穿刺抽得脓液后,用直血管钳沿针头方向插入脓腔,吸引器吸尽脓液后,再以手指伸入脓腔,轻轻分离腔内间隔组织,并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吸净后,脓腔内放置双套管负压吸引;脓腔内及引流管周围填塞或覆盖大网膜;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口引出。脓液送细菌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②腹膜外脓肿切开引流术:位于肝右前叶和肝左外叶的肝脓肿,与前腹膜已发生紧密粘连,可采用前侧腹膜外进路引流脓液。由于不能显示腹膜腔的情况,已不常用。
③后侧脓肿切开引流术:适用于肝右叶膈顶部或后侧的脓肿。病人左侧卧位,左侧腰部垫一砂袋;沿右侧第12肋稍偏外侧作一切口,切除一段肋骨,在第一腰椎棘突水平之肋骨床作一横切口,显露膈肌,有时需将膈肌切开到达肾后脂肪囊区;用手指沿肾后脂肪囊向上分离,显露肾上极与肝下面的腹膜后间隙直达脓肿;将穿刺针沿手指方向刺入脓肿腔,抽得脓液后,用长弯止血钳顺穿刺方向插入脓腔,排出脓液。其他同上,已不常用。
(2)肝叶切除术:适用于:
①病程长的慢性厚壁脓肿,用切开脓肿引流的方式,难以使脓腔塌陷,长期残留无效腔,创口经久不愈者;
②肝脓肿切开引流后,留有窦道长期不愈,流脓不断,不能自愈者;
③合并某肝段胆管结石,肝内因反复感染、组织破坏、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者;
④肝左外叶内多发脓肿致使肝组织严重破坏者。肝叶切除治疗肝脓肿应注意术中切勿使炎性感染扩散到术野或腹腔,特别对于肝断面的处理要细致妥善,术野的引流要通畅,一旦局部感染,将导致肝断面的胆瘘、出血等并发症。肝脓肿急诊肝叶切除,有使炎症扩散的危险,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六、预后】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预后与其年龄、体质、原发病、脓肿数目、治疗开始的早晚、治疗的彻底性和有无并发症等密切相关。年幼及老年患者的预后较青壮年者差,病死率也高。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明显高于单发性肝脓肿。有人统计,140例多发性肝脓肿中死亡106例(75.7%),而117例单发性肝脓肿中死亡仅28例(23.9%)。病菌的种类与毒性对肝脓肿的预后也有密切关系。由大肠埃希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引起的肝脓肿病死率较高,对多种药物不敏感的菌种感染者预后也差。全身情况较差和营养不良及有明显肝功能损害者,如低蛋白质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时,病死率更高。有并发症的肝脓肿,如膈下脓肿、脓肿破入腹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胆道出血,或合并脓胸或肺脓肿时,病死率增高。相反,单发性脓肿症状轻微无并发症者,预后良好。因此,对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要求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有效的排脓,彻底处理原发病灶以及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等,可大大降低病死率。近年来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有明显下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