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瘤是指骨外的原发肿瘤转移到骨骼的一种继发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发病率是骨原发肉瘤的25倍。大约15%癌症临床上出现骨转移。所有骨转移瘤中,85%来自于乳腺、前列腺、肾、肺及甲状腺,发病年龄多大于50岁,性别无明显差别,好发部位是含红骨髓的骨骼,如:头颅、椎体、肋骨、骨盆及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病因病理】
转移的过程包括:原发肿瘤细胞脱离,侵蚀并进入血管及(或)淋巴管,随后通过循环到达骨骼,停留并种植,增殖形成新的病灶,出现骨转移。
【临床表现】
大多数骨转移瘤的病人有原发瘤病史。多数骨转移瘤无症状,很多是在原发瘤术后常规体检中偶然发现。病理骨折常为骨转移瘤的首发症状。有些就诊时症状是弥漫性骨痛,脊柱转移瘤表现为背痛,并且偶然出现有触痛的软组织肿块。在此之前,全无自觉症状,没有疼痛长达几个月或几年。疼痛开始为间歇性,后变为持续性,休息和制动不能减轻,晚期剧痛需用麻醉止痛药物。转移瘤的晚期有精神不振、消瘦、乏力、贫血和低热。高钙血症是骨转移瘤的致死原因之一,恶性高钙血症可引起腹痛、顽固性呕吐、极度衰弱、严重脱水、速发肾衰、昏迷、死亡。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早期松质骨的转移瘤不造成骨小梁的破坏,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破坏邻近的骨小梁,产生边界不清、斑片状、穿凿样溶骨性破坏,前列腺癌及乳腺癌有时会产生“成骨性”破坏,病灶周围的骨小梁产生反应骨而呈现放射学密度增高。病理骨折是骨转移瘤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于高应力区,如股骨颈、肱骨颈、脊柱等。
2、放射性核素扫描 放射性核素扫描是评估全身骨骼转移情况的最可靠的方法。转移病灶通常都有核素摄取增加改变。
3、CT检查 CT扫描能显示转移灶的侵蚀性及软组织肿块特点。增强的CT图像能显示病变的血运特点及邻近的血管神经结构变化。
4、MRI检查 溶骨性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骨转移性病灶累及周围软组织较少。成骨性骨转移较少见,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
5、病理检查
肉眼所见 病变的溶骨性破坏区由灰白色的实性肿瘤组织构成,在肿瘤侵蚀松质骨的边缘,髓腔由红色的,柔软的组织替代,充满于完整松质骨间隙。
当病灶是由分化良好的腺癌构成时,组织呈柔软的腺样外观。当病灶由分化差的间叶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为主的肿瘤构成时,呈灰白色的肉样组织。黑色素瘤的转移灶呈鲜明的深黑色外观。
镜下所见 分化良好的转移性腺癌细胞呈腺样排列。在某些病灶,细胞排列方式能高度提示其器官来源(如甲状腺、肾),但多数情况下,其排列是无特点的(乳腺、前列腺、胃肠道、子宫、睾丸、肺),不能提示特殊的器官来源。转移鳞状细胞癌具有常见鳞状细胞癌的特点,成熟程度各异的宿主的纤维组织是主要结构,肿瘤细胞团散落于纤维结构中。
【诊断要点】
1、原发癌病史。
2、临床有弥漫性骨痛,或有软组织肿块。
3、X线表现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穿凿样溶骨性破坏,或在病灶周围呈现放射学密度增高的“成骨样”改变。或发生病理骨折。
4、描病灶呈核素摄取增加的改变,能发现X线检查不完全的转移灶。
5、病理检查可发现原发癌的组织学特点。
【鉴别诊断】
骨髓瘤:是一种原发的全身性骨髓肿瘤,发病年龄多为40~70岁,好发部位是脊柱(椎体),扁平骨(骨盆、颅骨及肋骨)。通常在就诊时已多个部位受侵。X线最初的表现为弥漫的骨质疏松,而后出现无反应骨的、边界不清的溶骨性破坏区,无骨膜反应。这些和骨转移瘤相同。其主要鉴别点是骨转移瘤很少在肘、膝关节以下部位发病,免疫球蛋白电泳检查多无异常。但最终确诊须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