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
摘要: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表现为全身结缔组织的阶段性进行性骨化,双侧对称性指(趾)发育异常。由于胸肌的骨化,导致呼吸困难或因咀嚼肌的骨化,不能进食而死亡,也可因躯体的僵硬致长期卧床引发多系统感染而死亡,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骨化性肌炎可分为三类[1]:外伤性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指一定部位的肌肉因受外力损伤所致的局限性骨化;非外伤性局限性骨化性肌炎--无明显外力作用的肌肉内形成的局限性骨化;先天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获得于先天的遗传性因素,且呈全身性、多发性、进行性骨化。
先天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由于该病的低发病率、高致残率和低婚育率,故很难追溯到家族史。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小,主要发生在横纹肌、韧带、肌腱、筋膜及皮肤等部位。每一部位在骨化前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类似感染症状,且该症状无需治疗可自行消失,于消失即日或数周内该部位出现一硬结,逐渐僵硬并扩大,无压痛,每一病例均有对称性指(趾)畸形。
典型病例:
秦××,男,25岁,于2007年10月28日以“右臀部肿块”入院,自述约2岁时即出现颈部红、肿、热、痛现象,在当地治疗后症状消失,随后有硬结出现,并逐渐颈部僵硬。此后,类似症状反复出现于肩、胸腰背部及双侧髋部,且上述部位均渐僵硬。于4年前因左髋关节僵直在某医专附院行坐骨――股骨骨桥切除术,术后不足一年,左髋关节再次僵直。体检:颈部、左肩部、胸腰椎双侧及双髋部均可触及硬结,脊柱凸向右侧,触之如石板,左髋关节僵直,右髋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右侧臀部到大腿上段后内侧有一条索状突起,质硬,无压痛,有假关节现象,双手小指及双足拇趾畸形、短小。X线检查:颈部双侧可见不规则的高密度影,左上臂软组织内可见条索状骨化影,胸腰椎凸向右侧,左侧可见自胸椎到髂骨及下腰椎间一明显的倒“Y”形骨化影,右髂骨外侧有一条索状骨化影,右坐骨下方至股骨上段有一明显条索状骨化影,如“枯树枝”状,其上段有一密度减低线,左髋关节周围,左坐骨――股骨间有明显的不规则骨化影,形成坐骨――股骨骨桥,左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双手小指中指节,双足拇趾近节及第一跖骨发育不良,呈短小畸形(附X线片)。治疗:针对患者的强烈要求,行右坐骨下方至股骨上段的骨化物切除术,术中见切除物系骨组织,密度减低线系骨化物于该处骨折。术后第五天,患者右侧背部软组织出现红、肿、痛现象,查:局部肿胀,温度高,有压痛、无波动,T36.8。C。病人6天后症状消失,局部可触及明显硬结,位于脊柱凸侧顶点。
先天性进行性骨化性肌炎,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变,呈全身性、进行性、多发性骨化。该病最早是Patin于1692年描述的一位“枯树枝样人”患者,后来也有人称他们为“珊瑚人”,其病因可能是结缔组织内某些成份的先天性遗传性缺失,早期有明显的间质内水肿和结缔组织内增殖,肌纤维发生继发性萎缩和变性,后期有中胚层组织钙化和骨化,并非由创伤所致。本病自婴幼儿开始发病,特征是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和进行性软组织骨化。发育异常主要表现在双手小指及双足拇趾的对称性异常,短小畸形、拇趾外翻。每一病例均有此特征,是重要的诊断依据[2]。软组织骨化多见于横纹肌,韧带、肌腱、筋膜及皮肤,但舌、喉、膈肌和括约肌等不受侵犯,病变呈阶段性进行,一直发展到大部分结缔组织、肌肉和关节发生骨化并僵硬为止,骨化的肌肉可呈扁平状、条索状或网状,常在骨化前首先出现红、肿、热、痛等类似感染症状,此症状可自行消失,随之出现硬结并扩大,骨化沿肌纤维走向发生,可与骨骼相连,邻近骨骼间可形成骨桥,致关节僵直。脊柱周围韧带的骨化,可使椎间隙变窄,并呈“竹节”样改变。全身肌肉、筋膜、韧带、肌腱逐渐骨化、僵直,最终因躯体变形,关节僵硬而无法活动。由于广泛的胸肌骨化,导致呼吸困难而引起呼吸衰竭或因咀嚼肌的骨化不能进食而死亡,也可因躯体僵硬致长期卧床引发多系统感染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延缓病情的进展。对于该病,应用激素、类固醇及放射疗法,尚无确切的疗效[3、4]。外科手术在切除骨化组织的同时,又可能因为创伤的因素,使患者在短时间内于同一部位再次出现较原骨化更加严重的骨化,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必须手术的患者,术中彻底止血十分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