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路径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CD-10:I25、1)
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9-CM-3:3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绞痛发作史。
2、临床表现:可有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饱餐时心前区憋闷、不适,心律失常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ICD-9-CM-3:36、1)。
(四)标准住院日11-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疾病编码。
2、已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明确。
3、有手术适应证,无禁忌证。
4、年龄≤70岁。
5、心功能≤III级或EF≥45%。
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血生化全项(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气分析;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血肌钙蛋白、胸部CT,肺功能检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取材血管超声、腹部超声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胸骨固定钢丝。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9-14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2、病情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
3、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4、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5、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决定用药时机。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完成复查项目。
2、切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需停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5-6天,手术时间相应顺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3、手术耗材的选择:由于病情不同,使用不同的内植物和耗材,导致住院费用存在差异。
4、医师认可的变异原因分析。
5、其他患者方面的原因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