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amblyopia)
定义
一般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睫状肌麻痹检影后矫正视力≤0.8者为弱视。
病因
由于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和/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清晰物像与模糊物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眼相互作用异常)所造成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
弱视的发生率
征兵:1.0~3.2%
学龄前、在校学生:0.5~3.5%
眼病患者:4.0~5.3%
一般人群:2.0~2.5%
病因及分类
1、斜视性弱视
2、屈光参差性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4、形觉剥夺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
1、斜视性弱视
由于斜视引起的复视和混淆,使病人感到极度不适,大脑视皮质中枢主动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使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视。
内斜视
单眼恒定斜
不能固视(查视力偷看)
非共同性斜视
一只眼运动明显受限(弱视不一定是麻痹眼)
2、屈光参差性弱视
两眼屈光参差较大(相差2.50D以上),致使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融合困难,视皮质中枢只能抑制屈光不正较重的一眼,日久形成弱视。
3、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侧屈光不正,如远视、散光的病人,未经配镜矫正,虽经调节,仍无法获得清晰的视网膜影像,引起双侧弱视,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可以逐渐提高,但需时较长。
4、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幼儿期,尤其在生后头3个月,由于角膜混浊、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完全性上睑下垂或遮盖一眼过久,妨碍外界物体对视觉的刺激,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形觉剥夺可形成严重弱视,其视力预后较斜视性或屈光参差性弱视更为严重。(单眼白内障、上睑下垂、医源性)
5、先天性弱视?
有器质性病变,如新生儿视网膜或视路出血;微小眼球震颤等。
临床表现
1、视力减退
矫正屈光不正后
远视力≤0.1者为重度弱视,
0.2-0.5者为中度弱视,
0.6-0.8者为轻度弱视。
2、拥挤现象
分辨排列成行视标的能力较单个视标差,称为拥挤现象。
EUSFH“E”VBNKGFDD
3、光感正常
弱视眼的视功能在许多方面有异常,如视力减退,拥挤现象,旁中心注视和对比敏感度下降,但它的中心凹和周边部视阈正常,能察觉最暗淡的光亮。
复诊病人
初诊可疑:眼球震颤、单眼固视不能、单眼恒定性斜视、单眼剥夺因素、)
治疗
临床实践和动物试验证明,人类视觉系统的敏感期与猫、猴相比,开始较晚但持续时间长。婴儿的敏感期约在2岁前开始,2岁时可能已过高峰,大幅度下降至4岁,然后缓慢下降至9岁时为止。如在敏感期内存在角膜混浊、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较长期遮盖一眼、屈光参差、高度远视和斜视,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弱视,同时这个时期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年龄,因此弱视的治疗应包括:
1、矫正屈光不正
早期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完全性上睑下垂。
2、治疗弱视
弱视的疗效与治疗年龄和注视性质有关,年龄越小,中心注视者疗效越高,成人后则治愈基本无望。弱视眼有中心注视及旁中心注视两类。(人工耳蜗、健眼意外)
(1)中心注视性弱视
多采用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的方法。为了防止发生遮盖性弱视,对1岁儿童应采取3:1规律,即遮盖健眼3天,遮盖弱视眼1天,每周复诊。2岁儿童可采用4:1规律,每两周复诊。3-4岁儿童遮盖健眼时间可适当延长,可每月复诊。
(2)旁中心注视性弱视
大多数人主张采用遮盖法,也有人认为遮盖健眼反而使弱视眼的旁中心注视点更加牢固而加以反对
其它还有增视疗法、红色滤光片疗法和压抑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