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指具有瘢痕体质者在受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后,以成纤维细胞增殖失控,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基质的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人类真皮区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外形的毁损和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并伴随痒痛症状,给患者带来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瘢痕疙瘩采用单纯一般外科手术切除后局部复发率可高达90%。为探讨瘢痕疙瘩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分析我科应用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放射治疗71例手术切除后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
瘢痕疙瘩是仅见于人类的一种皮肤软组织疾病,影响外观和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现认为其发病病因可能与皮肤张力、内分泌、家族性倾向和免疫等因素有关。瘢痕疙瘩系局部皮肤受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胶原合成和降解失去平衡,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所导致。因其治疗困难,属于难治性皮肤疾患,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其中有色人种发病率较高。瘢痕疙瘩好发于前胸区、肩背、耳朵、面部有胡须区等,病损多呈暗红色,自病变部位向附近扩展,形如蟹足,伴有瘙痒或疼痛。患者往往有要求治疗的强烈愿望。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治疗、放射疗法、压力疗法、皮质类固醇药物局部注射等。单纯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复发率高达 40%~100%,且复发后较过去增大,复发的原因与切口张力,患者种族,年龄,部位,遗传因素等有关。压力疗法往往因瘢痕的位置及患者的依从性等原因不能有效实施。因为单一治疗容易复发、治疗效果差,故目前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手术结合放射治疗被认为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我们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尽可能采用最简单的术式,不增加附加切口,减少局部的创伤。对于瘢痕疙瘩较小的病例,保留1mm瘢痕边缘,直接拉拢缝合覆盖创面。而对较大的瘢痕疙瘩,我们采用将瘢痕疙瘩中央部分完全切除,周围部分则切除瘢痕疙瘩中间层,保留皮肤及少量瘢痕疙瘩组织(厚约2~3 mm) 后,分层无张力闭合创面。研究显示瘢痕疙瘩生长模式及其伸展张力相关,认为在瘢痕疙瘩内部其张力是不均匀的,周边伸展张力要大于中央,周围皮下较强的牵拉张力促使瘢痕疙瘩形成。手术切口选择不当而产生较大张力,是促使瘢痕增生形成的因素之一。减轻术后缝合的张力,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和减少炎症反应是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术中平行于皮肤张力线做切口,在瘢痕内切除瘢痕疙瘩,保留部分外层瘢痕组织,减少对瘢痕边缘皮肤刺激,预防瘢痕疙瘩术后向周围皮肤浸润生长。
采用放疗治疗瘢痕疙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临床上常用的放疗方式有X 线照射,电子束(β射线)外照射,放射性核素敷贴照射等。以往的研究发现电子束(β射线)线较表浅的X 线照射有更高的控制率,而且电子线在浅表组织中有更好的剂量分配,所以有较少的副反应。对放疗敏感区域如甲状腺等部位,或症状轻微,面积不大的瘢痕疙瘩不主张放疗。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照射。
术后即时放疗可有效防止瘢痕复发,而术前术后联合放疗的效果并不优于单纯术后放疗。本组所有患者术后当天行电子束照射,与X 线照射相比,能避免深部正常组织损伤,提高皮肤表面剂量,具有剂量学优势。
放疗的机制为放射线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一般术后数小时内伤口就出现成纤维细胞增殖,早期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低,增殖特别快,对放疗敏感性最高,所以放疗宜尽早施行,术后24h 即开始。由于剂量较小未达致死量,尚可使成纤维细胞增殖而使伤口愈合,达到防止瘢痕疙瘩形成的目的又不影响伤口愈合。我们的临床观察显示胸壁、 肩背部,瘢痕疙瘩复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这些部位张力较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另外,我们也发现病程较长、经过多次类固醇局部注射的患者复发率较低,但由于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总结。
我们采用高能电子束(β射线)术后放疗,是利用其对皮肤表浅瘢痕治疗效果好,从皮肤表面到一定深度,剂量容易控制且分布均匀,照射野定位准确,皮肤表面剂量高,深部剂量低,治疗时间短的特点,治疗总有效率达 85.9%,仅有轻微色素沉着等较轻的并发症。本组患者采用瘢痕内切除后即时放射治疗,降低手术缝合张力,放疗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胶原合成,术后复发率低,为瘢痕疙瘩治疗提供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