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今年的冬至(12月22日)就要来临了。从字面上看,很多人以为冬至是冬天的开始,其实不然。冬至的“至”不作“到”解,冬至也不能解释成“冬天到了”。这里的“至”应当解释成“极、极点”。按照我国古代阴阳转化观点,冬至这天阴气升到极点,此后阴气开始下降,阳气开始上升,直到夏至阳气达到极点,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彼消此长的阴阳转化过程。
《国语?越语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古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将世间的万物都划分为阴、阳两个属性,数字亦如此。古人视单数(奇数)为阳数,双数(偶数)为阴数。而自冬至开始,昼逐渐加长,预示着阳气渐盛。所以到了宋代,人们便将最大的阳数“九”,即所谓“极阳之数”与“阳气之至”的冬至联系在一起,从冬至这天起开始“数九”。
以9天为一个周期,循环排列至第9个9天为止,共81天。待“数九”结束,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九尽桃花开”,“九九八十一而寒尽”。所以“数九”的文化习俗,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企盼大地早日还暖,万物尽早复苏的心理。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阳气萌发的节气中,南北食俗更是丰富多彩,有吃馄饨的,有吃饺子的,有吃丸子的,有吃狗肉的,江南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在我看来既然大自然给了我们一个长长的冬夜,我们何不好好睡一觉,睡眠安则阴敛,阴敛阳才得以附,也就是说顺应自然的睡眠可以为初生的“阳”提供孵育的温床。当然睡好以后还应该吃好,给大家介绍一下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食用的肉品---羊肉。
羊肉性甘、温、无毒;入脾、肾;主治肾虚腰疼,阳痿精衰,形瘦怕冷,病后虚寒,产妇产后大虚或腹痛,产后出血,产后无乳或带下等病。羊肉的家常吃法很多,我给大家推荐一下中医典籍《金贵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做法和功效:羊肉250g,切块,当归30g,生姜15g,加水煎至羊肉烂熟,去滓取汁服。本方取羊肉温中补虚,当归补血,缓急止痛,生姜温中健胃。
用于脾胃虚寒,里急腹痛、胁痛,或气血不足、中阳不振之证。《证治准绳》同名方中,加入黄芪,补益之力尤强。补中羊肉粥(《饮膳正要》)更是壮胃健脾的良膳:羊肉250g,切成小粒;大米(或粟米)180g。加水煮成粥。酌加食盐、生姜、花椒调味食。可分作2-3次食。羊肉性偏温,发热病人慎食之;水肿、阴虚骨蒸、疟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热性病症者禁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