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00年3月~2006年12月间共收治下颌角整形患者86例,从中选出方颌畸形伴发颏部畸形患者18例,单纯下颌角肥大或颏部畸形病例不属于本组范畴,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3岁,平均年龄23岁。所有患者无颞下颌关节病变,均以改善面容为就医目的。其中3例为不对称性方颌畸形,一侧下颌角肥大程度大于另一侧。
18例方颌畸形伴颏部畸形患者中,8例为颏部短小(垂直向合并前后向发育不足),6例为颏部后缩,2例伴颏部偏斜,2例患者颏部微突。所有患者均采用双侧下颌角截骨,部分结合骨外板磨削,同期颏部整形,颏部整形术式16例为水平截骨颏成型术,其中8例同期行自体下颌角骨质断端间植骨术,2例颏部微突的患者行骨表面磨削术。
二、手术方法
经鼻插管全麻,沿下颌第一磨牙龈颊沟向后切开粘骨膜至下颌升支前缘平上颌牙合 平面,骨膜下充分剥离嚼肌附丽,暴露下颌骨升支中下部、下颌角及部分下颌骨体,用国产冠鹰公司铣骨磨头磨除外斜线处隆起的部分骨外板,一般厚度为3mm左右,不必完全到松质骨,特别对下颌角内收型患者截骨线的暴露非常有利。按术前设计深度,用摆动锯二次截骨,倒锥锉简单修正两截骨线交角,使之圆钝,一般不作嚼肌切除,后充分止血。颏部术式以水平截骨为基础,部分表面磨削。
完成两侧下颌角截骨后,在两侧下颌双尖牙前庭沟底以上约3~5mm的唇粘膜处,切开粘膜、颏肌及骨膜后,剥离暴露颏部唇侧骨面,保护颏神经,于颏孔下约5mm,距下颌下缘约10~15mm处,用往复锯水平截骨。将截下的下颌角按术前设计,截出一定高度的骨块,插入颏部骨间隙,将颏部截骨块移到预定位置,钛板钛钉固定。
三、效果评价
1、临床观察与定位头影测量分析 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时拍摄面部正、侧及斜位照片及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后将图像资料转入工作站,利用CDViewer软件定点测量。以前颅底平面重叠,观察牵引前后变化。定位头影测量分析定点与测量项目见图1。以眶耳平面(FH)为水平参考平面,从软组织鼻根点和鼻下点向水平参考平面作两条垂直,观察定位颏前点的位置。
2、 统计分析 选用Stata7.0统计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P<0.05)。
结 果
一、临床观察
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无下牙槽神经、面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无下颌骨意外骨折等严重并发症,无开口受限及咀嚼不适等症状。6例患者术后颏唇部有不同程度麻木,3~6个月后自愈,5例患者口角有拉伤,术后1周痊愈。术后3~6个月后随访,下颌角角度增大,下颌角部曲线圆滑,形态自然,两下颌角间宽度明显减小,脸形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点,外形满意对称。颏部外形符合美学标准,达到术前的预期要求,面下1/3比例和谐,颏唇沟自然(图2)。
二、定位头颅测量
不同患者治疗前后颌面组织角度及线距测量结果(表1):本组方颌畸形患者的下颌角角度平均为108.53°,显著小于正常人群下颌角120°的角度,手术后下颌角角度显著改变, 增加到129.11°;下颌平面角由术前平均20.78°,增加到33.22°。下颌角宽度由术前的110.36mm减少到100.47mm。下唇颏高与面下高手术后有提高,但统计学没有差异,可能由于8例颏部增高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所占比例较小。
讨 论
我国学者研究测量貌美者面部轮廓符合黄金矩形规律,眼水平线的面宽为宽,发缘点至颏点间距为长,二者比例接近0.618[1]。面部侧面的美学特征,正常人群的下颌角角度[2]:男性(122.84±5.86)°,女性(123.97±4.55)°;下颌平面角:男性(24.64±5.09),女性(27.14±4.44)°。
根据口腔正畸学分类,人面部垂直方向上的发育分为三类:
① 正常垂直骨面型,下颌角角度为110°~120°;
② 高角型,下颌角角度大于120°;
③ 低角型,下颌角角度小于正常值。按口腔正畸学分类方颌畸形为低角型面型,其面型特征是面部高宽比例不调,下颌角间距较宽,侧面下颌角后突或下沉,下颌角角度小于120°。一些方颌畸形伴有面下1/3过短,颏部发育不足。因此术前综合测量面部高与面部宽的比例,面下1/3比例,对面下轮廓手术整体设计很有必要。
本组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拍摄正侧位照片与定位头颅正、侧位X片,进行正、侧位面部比例测量。结合美学标准颏前点应位于自软组织鼻根点和鼻下点所作的FH(眶耳平面)的两条垂线之间[3]。上唇高度(鼻下点至上唇下缘)与颏唇高度(下唇上缘至颏下点)之比为1:1.7~2[2],综合考虑决定颏前点位置,颏下点位置。在双侧下颌角截骨整形同时,颏部整形,以提高面下部整体轮廓塑形效果。
经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尽管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避免了皮肤瘢痕,降低了面神经损伤的几率,在当今人们对面部美观重视的大趋势下,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接受。目前下颌角整形术式主要有骨外板去除术与下颌角截骨术。Han等研究显示双侧骨外板截除可使双侧下颌角间距缩小10~12mm。
但方颌畸形的患者不仅仅是面下1/3较宽的问题,侧面下颌角的后突也是多数患者要求手术的另一因素,理想术式仍是下颌角截骨,如同期骨外板适量去除,效果更佳。在下颌角截骨方式中有斜形截骨、弧形截骨、二次或多次截骨。斜形截骨易出现“二次成角” ,弧形截骨、二次或多次截骨都是良好选择,利于下颌角轮廓曲线的圆滑自然。对方颌畸形合并颏部短小的畸形,同期颏部垂直高度或突度的改变,可大幅度改变下颌平面角,使低角型的下颌角变为正常垂直骨面型或高角型面型。
方颌畸形患者存在颏部畸形时,多数是颏部高度不足或前后向后缩,也有极少的不对称颏部畸形或颏部过宽。在下颌角整形同时颏成形,可使颏部形态达到三维方向的对称与协调,也使整体轮廓整形取得更加完善的矫治效果。颏部成形术作为最早开展的面部轮廓整形手术之一,手术方法较多,最基本的是假体置入隆颏术和水平截骨移位术。现有的隆颏假体主是解决颏部前后向的不足,应用范围窄。而颏部水平截骨适用范围广,几乎可以矫正所有三维空间的颏部畸形。
水平截骨颏成形术实质为带蒂骨瓣的易位移植,其优点为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保留了颏部软组织的自然与协调。在颏部水平截骨术式基础上,根据畸形情况进行设计和改良,如水平移位式解决颏部偏斜,或截骨块中间垂直截去相应骨段,进行颏部缩窄,使男性化的颏部变得更阴柔。过去颏部垂直高度的增高常利用髂骨移植,同期的下颌角截骨就近可提供了充足的骨源,避免了髂骨的移植,同时截骨块修正后,皮质骨、松质骨各自相对应固定,保证骨的成活,避免了术后复发。
由于方颌畸形存在面部高与宽的不调,颏部垂直向的延长有助于整体面部轮廓的改进,利于从方脸或圆脸转为椭圆形,但不是绝对的,在上下唇高比例协调,符合1:1.7~2的情况下,不恰当地延长颏部垂直高度则是画蛇添足,所以必须考虑整体面部高与宽的比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方脸变成鹅蛋脸或椭圆脸,这也提示术前电脑的预测分析与面部综合测量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