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行高血压。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等。
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升高水平有关,而且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等有关,对高血压患者做心血管危险分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继发性高血压常见于肾实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狭窄等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及时检测血压、定期复查血尿常规、生化常规、心血管肾脏B超、心电图、眼底病变等。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的结果。阴虚为本,阳亢为标,病变与五脏有关,最主要涉及心、肝、肾,在标为肝,在本为肾,临床表现以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为主要症状。高血压病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虽无此病名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认为本病发生与肝有关,为从肝论治高血压病奠定了基础。张景岳提出下虚致眩,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
中医根据患者所伴有的头痛、头重、眩晕、失眠等临床症状及舌脉等体征,注重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先,判明高血压的病因、病变规律及转归预后,从辨证人手进行论治,通过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能有效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根据个体差异,运用辨证论治理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个体化治疗,可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高血压的防治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性预防,消除高血压病的病因或易患因素,让人们远离发病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自理能力。要对全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避免危险因素的产生,对高危人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限盐、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西药降压药物需考虑高血压合并症,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不同机制的药物,以达到协同降压、减少不良反应、保护靶器官的目的。六大类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钙通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受体阻滞剂。治疗过程中须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病的治疗,并长期坚持治疗。
中医治疗高血压可选择的药物有杞菊地黄丸、地黄饮子、天麻钩藤饮、牛黄清心丸、牛黄降压丸等,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配合应用中医传统的一些非药物疗法,亦会取得较好效果,如针灸、饮食疗法、气功疗法、耳穴贴压、穴位贴敷、降压药枕、中药浸脚、中医心理疗法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