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5%)。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6岁常见。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临床上以自发脑出血、脑血管痉孪、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症状为特点。
动脉瘤的“破裂”常是产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脑血管造影是最确切的辅助诊断方法,应行全脑血管造影。CT扫描有时可以显示出动脉瘤病灶。
MRI检查不仅可显示出动脉瘤,有时尚可见到附壁血栓。一旦诊断为脑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由于诊断水平的大大提高、手术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进步,许多部位的动脉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临床表现
1、脉瘤破裂出血症状: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
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病人,动脉瘤破裂后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
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脑梗死发生,病人意识障碍、偏瘫,甚至死亡。
2、局灶症状:取决于动脉瘤的部位、毗邻解剖结构及动脉瘤大小。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的动脉瘤,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内收、上、下视不能,直、间接光反应消失。
有时局灶症状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前,被视为动脉瘤出血的前兆症状,如轻微偏头痛、眼眶痛,继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此时应警惕随之而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出血如形成血肿;或其他部位动脉瘤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病人可出现偏瘫,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巨大动脉瘤影响到视路,病人可有视力视野障碍。动脉瘤出血后,病情轻重不一。为便于判断病情,选择造影和手术时机,评价疗效。
诊断检查
1、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出血一周后,CT则不易诊断。腰椎穿刺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故一般不再作为确诊SAH的首选。
2、因颅内动脉瘤多位于颅底部WiLLis动脉环,直径小于1.0C的动脉瘤,CT不易查出。直径大于1.0cm,注射对比剂后,CT扫描可检出。MRI忧于CT,动脉瘤内可见流空。MRA可提示不同部位动脉瘤,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筛选。三维CT(3D―CT)从不同角度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夹闭动脉瘤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
3、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十分重要。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遗漏多发动脉瘤。及早造影明确诊断,尽快手术夹闭动脉瘤,可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首次造影阴性,可能因脑血管痉挛而动脉瘤未显影,高度怀疑动脉瘤者,应在3个月后重复造影。
治疗方法
主要有开颅瘤颈夹闭和介入栓塞两种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第三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孤立术不到万不得已不宜采用,而包裹术的疗效则难以确定。
开颅手术:开颅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分离,夹闭动脉瘤,但夹闭时容易引起动脉瘤的出血,而且进行深层动脉瘤手术的风险较大,术后病人恢复相对较慢。
介入栓塞:开颅手术创伤较大,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弹簧圈非常细,像头发一样。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患者制定出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低的花费收获最佳的治疗效果。
切记,动脉瘤第一次出血,内科治疗可能好转,但要掌握时机,作根本性的病因治疗,切勿观望,以免坐失良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