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疾病,传统治疗方式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创伤大,术中失血多,术后恢复慢,并且遗留明显瘢痕,严重影响美观。如何既微创、有效,又美观地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我院自2008年3月~2009年2月采用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联合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原发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1.2 病例排除标准
①大隐静脉主干直径大于10mm;
②属支曲张静脉伴血栓性静脉炎包块;
③属支静脉明显曲张成团不适合电凝治疗者;
④静脉曲张伴未愈合的溃疡者。
1.3 一般资料 自2008年3月~2009年2月收治37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2~70岁,平均54.4岁;共43条患肢,左下肢17例,右下肢14例,双侧下肢6例;根据国际静脉联盟分类系统进行临床分级(C0~6):浅静脉曲张(C2)31条,静脉性水肿(C3)5条,皮肤营养性改变(C4)6条,皮肤改变加已愈合溃疡(C5)1条。所有患者术前经血管超声评价深静脉通畅,除外下肢深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1.4 静脉射频消融闭合系统(VNUS静脉腔内闭合系统 VNUS Medical Technologies,Inc,Sunnyvale,CA) 由计算机控制的腔内闭合射频发生器和直径为2mm(6Fr)和2.7mm (8Fr)的闭合电极两部分组成,治疗电极头部由一个球型电极头和周围数个可自膨胀式电极片组成。此种设计的两种不同直径电极可作用于2mm~12mm直径和60cm~80cm长的静脉。电极导管球型电极头部均有开口,可持续滴入液体,片状电极中含有一根可与主机交换信息的导丝,主机可自动识别两种型号的电极导管,根据所识别的型号自动分配治疗时所需的参数。
1.5 手术方法 大隐静脉主干采用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方法:术前先标记好大隐静脉行径,术中超声定位隐股静脉结合部(大隐静脉与股静脉交界处)。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满意后,驱血使下肢浅表静脉网的血液流入深静脉。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将血管鞘置入远端的大隐静脉内,沿大隐静脉走行皮下注入肿胀液(生理盐水)以防皮肤灼伤,经血管鞘将治疗电极置入,超声定位下将电极头端送至隐股静脉结合部下5mm,打开电极头,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将肝素盐水(500ml生理盐水中配入肝素6000IU)经射频消融导管滴入,防止射频消融过程中电极头部形成血栓;射频消融治疗时温度控制为85℃±3℃,电阻为150Ω ~200Ω(8Fr电极导管,电阻≥200Ω;6Fr电极导管,电阻≥150Ω),以3cm/min的速度回撤电极,遇到静脉分支或交通支时温度会急剧下降,此时应停留电极5s~10s待温度回升至85℃时再继续撤出导管,助手同时用力压住闭合的静脉,当电极撤到血管鞘时,电阻会升高,关闭主机,射频消融完毕。
属支浅表的曲张静脉采用电凝针电凝处理:静脉驱血后以18G套管针导入电极,将已标记好的静脉(多分布于小腿)分别电凝治疗,电凝指数25~30。继之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
1.6 术后处理
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钙(100U/Kg)腹壁皮下注射1次/d,共3~5d,术后6小时患者下地行走,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5d后改穿循序减压弹力袜,术后3~5d出院,口服迈之灵等改善静脉功能药物1个月,穿弹力袜6-9个月。
2、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成功,住院时间1~3d,平均1.5d,1例小腿段沿大隐静脉走行局部皮肤烧灼伤,2周内消退;3例踝部轻度肿胀,适当活动,抬高患肢1个月后消退,2例局部皮肤感觉异常,主要是麻木感,不影响功能,考虑为术中隐神经热损伤所致,3~6周逐渐好转,术后随访1~11个月,平均5.9个月。无临床复发表现,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未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