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也称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由于血供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炎症性反应和损伤。一般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致病原因可以是全身性的系统疾病如低血压所致,也可以是由于局部肠管的供血动脉的狭窄或栓塞所致。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发现确切的病因。
腹痛、腹泻和血便是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称为“缺血性结肠炎三联征”。
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最常见的缺血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包括腹痛、轻度至中度的直肠出血。症状和体征的敏感性:腹痛(78%),下消化道出血(62%),腹泻(38%),发烧超过38°C(34%);体征:腹痛(77%),腹部压痛(21%)。
从病因上讲,引起起结肠缺血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血管阻塞型,另一类为非血管阻塞型。
1、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主要是肠系膜血管的损伤、动脉硬化、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腹主动脉重建时手术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等等。
2、非血管阻塞型结肠缺血
大多为自发性,通常不伴有明显的血管阻塞,临床上难以找到明确的引发结肠缺血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在发生结肠缺血性改变后,肠系膜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异常可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有多种原因可以诱发自发性结肠缺血,其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压最为常见,如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等,同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同时服用可影响内脏血流的药物(如升压药等),可以明显增加结肠缺血的发生机会。肠系膜血供减少,引起结肠缺血;而大范围急性肠系膜血供障碍又可引起明显的不可逆性心输出量减少,因而导致肠系膜缺血的恶性循环。
缺血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在较轻型或早期的病例,主要是粘膜和粘膜下出血和水肿,可能有轻微坏死或溃疡。更严重的缺血,病理图片类似炎症性肠病的表现(即慢性溃疡、隐窝脓肿和假息肉)可能会看到。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透壁的梗死与其导致的穿孔。复苏后,肌层固有层可能被纤维组织替代。
超声检查时主要表现为结肠肠壁的水肿增厚,以结肠脾曲处最为常见,因为此处是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血供交界区,易受缺血影响。一般肠壁增厚的范围较广。增厚的肠壁以较高回声的粘膜水肿为主,增厚水肿的粘膜充满肠腔,致肠腔呈线样狭窄,同时伴有显著的肠系膜的水肿增厚和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增厚肠壁上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
超声显示结肠壁较广泛增厚的病变主要还有溃疡性结肠炎和伪膜性肠炎。结合病史、累及部位、年龄、症状体征等不难做出鉴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