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龄性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是与年龄相关的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是65岁以上老年人致盲眼病中最常见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人口趋于老龄化,其他致盲原因得到或加强了控制,老年性黄斑变性亦日益成为重要的致盲性眼病。 根据临床与病理表现,老年性黄斑变性分为2型,即萎缩型(atrophic 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与渗出型(exudative 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为玻璃膜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导致视网膜和(或)色素上皮有浆液和(或)出血。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邹吉新
湿性AMD依据其病程一般可分为3期:
1.早期或称为渗出前期 眼底检查后极部或黄斑区早期可有大小不等、边界模糊的黄白色渗出性玻璃膜疣,尤其是这些玻璃膜疣互相融合形成软性玻璃膜疣,这将是湿性AMD发生的先兆。
2.渗出期 病变进一步发展,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开始渗漏,眼底后极部可出现浆液性RPE脱离及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并可见灰白色的CNV、有时病变周围还可见到一些硬性渗出。CNV的出血可能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黄斑区,也可以占据整个后极部,更严重者甚至可以超出赤道部,形成一个范围巨大的黑色的隆起的病变,以后还可能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3.瘢痕期 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视网膜下的出血逐渐被吸收,而被伴随新生血管以及RPE化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程晚期患者眼底后极部形成大片机化的瘢痕,眼底检查可见黄斑区或后极部有白色的机化膜及一些色素沉着,病人的中心视力丧失殆尽。
湿性AMD的处理原则是尽早处理CNV,避免病变不断扩大,损害更多的中心视力。如果治疗得当,治疗成功,可以保持病人现有视力。不少病人由于控制了CNV,病变附近的渗出、出血被吸收,视力还可以有一些进步。对湿性AMD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封闭CNV,因此任何可以使CNV消除或萎缩的方法,都可以阻止其所引起的出血、渗出以及机化瘢痕的形成,使现有的视功能得以保存。如果CNV被成功的封闭,就能停止渗漏和出血,病变不再继续发展,原有的病变机化为瘢痕,可保持现有的视力。
治疗湿性AMD的方法
1.激光光凝 应用激光光凝CNV是AMD的经典性治疗方法。激光光凝可以封闭CNV,从而控制疾病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位于中心凹的CNV,就不能使用激光光凝,否则CNV虽然得到了治疗,但CNV浅层的视网膜光感受器也将荡然无存,最终中心视力必然丧失,目前已很少应用。
2.黄斑下CNV摘除(submacular surgical removal of CNV) 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的手术治疗AMD的新方法。先行玻璃体切割术,然后在后极部切开视网膜,在视网膜下间隙取出CNV。此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大多数病例术后视力恢复也不理想,因此临床中也很少采用。
3.黄斑转位手术(macular translocation) 也是最近才开始的治疗AMD的新方法。手术在玻璃体切割术的基础上,将视网膜与色素上皮分离,通过视网膜切开或巩膜缩短将黄斑中心区视网膜转位而离开原来发生CNV的区域,然后使用激光光凝CNV。这种方法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手术风险较大。国内已有少数医院开始开展黄斑转位手术,但对于这一手术也应当慎行。
4.经瞳孔温热疗法(TTT) 是近年来开始用于治疗AMD的新方法。应用810nm波长的半导体红外激光照射病变区,使局部温度升高,以达到治疗黄斑区CNV的目的。虽然目前认为TTT治疗对正常组织没有太大的损害,然而TTT治疗毕竟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治疗,它既作用于病变组织,也必然会作用于病变周围的组织。因此,TTT是否会对正常组织有长远的晚期反应,现在还不能肯定,还需要较长期的、大量数据的证实。
5.光动力疗法(PDT) 自1995年以来,人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应用PDT对继发于AMD的CNV的治疗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我国也于2000年6月开始引进PDT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病人。我们在国内经过3年的临床应用,也证实PDT确实有较满意的效果。PDT,与玻璃体切割手术和传统激光相比可以更有效的减缓CNV引起的视力下降。但是PDT治疗也不能阻止CNV的复发和再生,常常需重复治疗,第1年平均治疗次数是3.4次,第2年2.1次。3年内平均7次,且治疗费用昂贵。
6.药物治疗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促进其萎缩,目前已取得显著临床效果。还有表明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长效类固醇激素,可以取得一定疗效。有人利用生长的血管比成熟血管对放射离子敏感得多这一原理,通过外放射或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隐匿性CNV,认为可减少CNV的渗漏。
抗-VEGF药物简介
九十年代肿瘤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肿瘤中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随后VEGF相关研究在各种领域中深入展开,并引出了抗VEFG治疗的策略。2004年抗VEGF药(Avastin)被美国FDA批准为直肠癌一线治疗,同年抗VEGF药(Macugen)获批准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开创了抗VEGF药治疗眼部疾病的时代,由于Macugen治疗AMD的疗效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光动力疗法(PDT)相比并无优势,因此并未受到广泛重视。2006年瑞士诺华公司和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共同推出了另一抗VEGF药-Lucentis,因其显著的效疗使抗VEGF药声名鹤起,但是因为其昂贵的费用(每次约为1950美元)而使得许许多多的患者望而却步,随着另一种低价(每次约为30美元)抗VEGF药物阿瓦斯町(Avastin)在眼科应用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欧美国家已经逐渐应用Avastin取代了价格昂贵的Lucentis,但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该药物还是禁止在眼内注射应用的,然而,201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VEGF药物,康柏西普的问世给我们国内的眼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因其很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而在国内广泛应用,使得以往无法提高视力的新生血管性AMD患者得到视力提高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眼科医生的重视和推崇,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应用范围从黄斑部CNV病变扩展到多种眼病治疗。抗VEGF药的应用让过去使我们感到非常棘手或束手无策的部份眼病得到缓解或控制,甚至成为其某一阶段唯一的治疗方法。
抗VEGF药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以及减轻血管渗漏引起的渗出、水肿和炎性反应。由于各类疾病发病机理不同,VEGF在病理改变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决定了抗VEGF药在不同病变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和角色也是不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