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做到以下各个方面,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改善症状并减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所致的残疾。
1、耐心──患者的康复需要时间。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进步是微小的,家属要有耐心去等待,期望值不要过高。每个患者恢复的速度也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病程发展规律。
2、冷静──与患者相处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和不快,家庭气氛有时可能会变得紧张和烦闷,但一定要缓和这种局面,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奖励微小的进步──要对患者的恢复怀有期望,即使这种恢复是很缓慢的。用个人记录本将患者与上月的表现加以对比,而不是将患者的精神状态与病前相比,也不要急于求成地制定长期目标。认真地安排好患者的每一天,对患者极其微小的进步都予以赞许和奖励。
4、给予他们活动的空间和机会──家庭成员须懂得给予患者独处和自娱的重要性,也须在需要的时候陪伴他们,并且提供给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但是也要学会拒绝患者过分和不必要的要求。
5、 制定规则──家庭成员都需要了解家中规则。简单的规则(如在家庭中要讲礼貌并具有责任感)会使家庭生活有条不紊。和家庭成员一起来制定规则,使各条规则都具体明了化,必要时应重复规则内容。
6、忽略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实──别介意一些既定事实,尤其是患者的症状,如听到“声音”、言语不切实际、社会性退缩和淡漠。但是不要忽视病情复发或出现暴力行为的“信号症状”,此时应立即寻求帮助。
7、简单化──讲话要清晰、平和、简洁和中肯,必要时要重复所说的话,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信息传递过程有障碍。
8、重视病情复发的“信号症状”──根据以往的经验来注意病情复发的迹象。在病情完全复发之前,这些迹象常常表现为行为和情感方面的改变。
9、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解决某一个问题。全家人坐下来一起动脑筋,共同找出目前的症结所在,并讨论解决办法。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但不同的解决方法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10、 有条不紊──在一次复发或住院之后,家庭应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活及其工作节奏。家庭成员仍然保持接触,相互帮助并继续维持与外界的交际。社会支持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11、遵从医嘱──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并且要从医生那里全面了解药物的效果、副作用及其它治疗措施。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家属应作为参与者来协同医生对患者的治疗,并制定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对药物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体家庭成员得到此方面的教育。
12、 不滥用酒药──这可能会使症状加重或引起复发。
13、倾听,然后交流──积极地倾听并不时作出回应,然后谈出你的感受以确认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患者的陈述。
14、参与康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在定期治疗和康复阶段可能遇到的交通不便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使他懂得按时参与的重要性。
15、逐步培养工作及社交技巧──尤其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青年患者来说,培养工作技能是较困难的。做到这一点要花费很多时间,还可以从职业康复机构和康复训练师那里获得帮助。必须使患者学会或者重新获得社交技巧,并且逐步学会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
习惯于同精神病人打交道
您的家人患病之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在以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患者同家属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疾病的结局。您有时需要作护士,去关心、照料患者的生活;有时需要代表医生,向患者讲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督促他遵医嘱服药;有时要把患者当作朋友,诚恳地交换意见、讨论问题;有时又要摆出长者之尊,来迫使患者去完成那些他不愿做、却必须要做的事,比如定时休息、生活自理、门诊复查、按时按量服药等。
同精神病人打交道,需要很多的技巧:
・讲话要缓慢、平和、内容明确,如果要向他提出问题,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能说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就会使他无所适从。
・讲话的态度要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
・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
・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要充分地加以鼓励,藉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徕麻烦。
・培养患者更多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同患者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一个生活日程表。
总之,由于精神病本身的特殊性,对精神病患者家属也提出了很高要求。可以说,家属努力促进患者康复的过程,也就是家属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精神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疾病,家属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也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如何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多数患者是精神症状消失在前,自知力恢复在后,有些患者长时间不承认自己以前的离奇想法是病态,也不认为那些想法的消失是服药治疗的结果。对于这样的患者,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要多与患者交谈,帮助他分析症状,促进其自知力的恢复。
这种谈话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主动涉及症状,不要怕刺激患者。回避只能麻痹一时。患者对以前的想法虽然不提了,但如果他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分辨能力,这就将成为他再犯病的隐患。很多复发的患者,症状同前一次犯病时的想法如出一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知力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其次,谈话时语气要平等。要以商量、讨论的方式同患者交换看法,避免说教。要让患者感到,家属是站在患者的立场上、真心帮助他,而不是在逼他承认自己有精神病。谈话时,多用“我觉得……”,少用“你应该……”。家属表达完自己的意见之后,应尽量以问句结束,如“你觉得呢?”、“我说的有道理吗?”这种谈话方式既婉转、让患者好接受,又可以引导患者谈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谈话要自然,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比如对于具有被害妄想、总觉得别人的言行是在伤害自己的患者,家属可以就电视剧中的情节,或者把自己工作中发生的事讲给患者听,同患者一起探讨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促进患者人格成熟的过程,精神病人本来就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
第四,掌握谈话的分寸。家属在同患者一起分析症状时,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反应。患者愿意听,则讲;患者不耐烦了,就不讲,或换个时间再讲,要适可而止。应该通过这样的谈话,增进交流,加深感情,不能因此而使关系疏远、甚至对立,那样还不如不谈。精神病的治疗是药物为主、谈话为辅,如果患者对家属的劝说坚决抵制,这正说明他的病情还比较严重,只好继续等待药物的疗效。假如因为一次谈话,把患者和家属之间的关系搞僵了,不仅长时间难以恢复,还会影响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第五,对每一个症状都要充分分析。自知力的恢复一定要全面、彻底,这就要求家属要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全部症状,逐一询问,逐一帮助患者分析。这的确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却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您想让您的患者痊愈吗?耐心一点,从长远来看,您必会得到回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