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胃肿瘤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50例此类病人均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的对照组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的方式,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的方式。并进行各项数据的对照。 结果全部病人在营养状况改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免疫能力得到提高(P<0、05)。 结论 胃肿瘤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形式安全容易,投入少,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相对肠外营养方式,早期肠内营养更能够使肠道功能良好恢复。
胃肿瘤处于发展中的病人,通常都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的不同程度发作,胃肿瘤手术后,病人不能保证正常食物供给,手术创伤造成患者的高分解状态。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大多是采用禁食和全胃肠营养【1】,虽然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也会造成胃瘫或消化道粘膜萎缩以及消化功能紊乱等现象。目前肠内营养正成为主流的方式。为探讨胃肿瘤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的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2007年1月―2010年1月,该院收集了50位胃肿瘤根治患者以鼻肠营养管,进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所收治的胃肿瘤全胃切除术病人50例,男36
例,女14例,年龄56~82岁。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术中将直径2mm的营养管经吻合口延伸与端空肠。观察组病人于1天后已营养管进行温生理盐水100~250ml的注入,病人适应后进行瑞代混悬液的不断注入,18~24ml/h,酌情增加鼻饲的用量及营养液,排气后采用全胃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始终没有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两组都进行了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手段。
1、3 统计方法
以SPSS11、0进行数据的整理对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营养学相关性指标的比较
手术完成对两组病人的和项指标进行对照,对照组体重降低,血清前蛋白以及血清转铁蛋白有所减少,且程度超过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两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CRP指标。全部病人CRP指标与手术后都显著提高,但观察组与5―9d大幅下降,对照组恢复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组意义(P<0、05)。
3、讨论
胃肿瘤患者通常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障碍等现象【2】。全胃切除造成机体功能破坏,通过禁食摄入营养障碍,使病人康复受到极大影响。资料【3】说明,营养不良的病人在手术进行后出现感染的可能增加、肺功能降低、吻合口漏及切口不能正常愈合。所以营养支持会很大程度的帮助胃肿瘤病人更好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当前经常用到的营养支持手段为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
虽然场外能够像集体的康复输送足够的营养,可如果长时间的应用本方法会非常容易造成肠粘膜的萎缩和通透性增加、肠道免疫力下降,严重时还可能会发生肠源性败血病,同时也会造成很高的成本支出。因为此次研究时间较短,而且对照组和观察组都有向机体输送足够的康复营养,所以病人在营养状况改善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是对照组体重降低,血清前白蛋白以及血清转铁蛋白有所减少,且程度超过观察组,推测长时间的肠外输送营养,对患者将产生不利影响。腹部手术完成后通常把肛门排气当作终止胃肠减压恢复标准,还会因避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而推迟进食时间。当前的研究认为,小肠蠕动及肠鸣音与术后2h便能恢复,术后麻痹只会发生在胃和结肠,手术完成后的6~12h小肠就可以进行营养物质的输入【4】。因此可以把肠内营养当作胃肿瘤手术后进行营养支持的主要方法,优势明显【5】。从研究的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看,观察组的病人,肠功能恢复的各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和文献报道的一致。同时观察组手术进行后的第9天免疫功能开始恢复,而对照组相恢复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供就能够显著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抑制。
综上所述,胃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应用韩膳食纤维素的能全力或能全素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于病人的机体恢复非常有效,并且操作安全,能够非常的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并且对于维持机体营养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