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的发展与普及,全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良性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
术前常规行胸部CT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明确肿瘤边界清楚、包膜完整、无外侵表现。后纵隔肿瘤常规行MRI除外“哑铃型”肿瘤。
手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根据肿瘤部位,体位采用健侧卧位或患侧45°卧位。胸腺肿瘤的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5肋间,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3肋间、锁中线第5肋间;其他前纵隔肿瘤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6肋间,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肋间、腋后线第6肋间;后纵隔肿瘤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6或7肋间,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肋间、腋后线第6肋间;根据肿瘤大小主操作孔长度约为1.5~4cm。
首先从观察孔置入30°腔镜,探查肿瘤部位,包膜是否完整,明确未侵犯周围的神经、血管及毗邻器官后,从操作孔置入电钩或超声刀,置入吸引器或卵圆钳,在肿瘤表面切开纵隔胸膜,包膜外钝锐结合剥离肿瘤,遇较大滋养血管,应用超声刀慢档凝闭或应用Hemolock夹处理;囊性肿瘤除非巨大影响视野穿刺抽出部分囊液,尽量保持一定张力以便于显露界限而利于分离;如囊壁与周围器官粘连严重时,仅行囊肿侧壁切除+粘膜烧灼。
胸腺瘤行全胸腺扩大切除。经右胸入路,切口布局如前述,操作平面:上界:左无名静脉上缘;下界:心膈角;前界:胸骨后;后界:心包及左无名静脉前缘;左右界:左右膈神经。游离顺序:右下极―右上极―左上极―左下极,钝锐结合游离并完整切除胸腺及前纵隔脂肪,胸腺静脉应用Hemolock夹闭后超声刀离断,术中辨认及保护左侧膈神经的参照物为左侧胸廓内血管。
纵隔肿瘤大多为良性,常见的纵隔肿瘤,包括胸腺瘤、畸胎类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各类囊肿等。原发纵隔肿瘤不论良性或恶性,只要没有明确的远处转移和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不全,允许胸部探查者均应及早手术,争取摘除肿瘤,因为良性肿瘤也可能恶变。
良性胸腺瘤不合并重症肌无力(MG),原则上仅行单纯胸腺切除即可。有学者报道3~9%胸腺瘤切除后出现MG,而且不合并肿瘤复发,从胸腺瘤切除至MG首次发作间隔时间为2个月至22年,大多数肿瘤有完整包膜。非侵袭性胸腺瘤虽小但确实有局部复发倾向,Kornstein 收集文献指出非侵袭性胸腺瘤术后有0%~12%复发。一些作者推荐切除肿瘤同时将纵隔脂肪全部摘除以清除全部肿瘤。笔者认为按MGFA的胸腺切除手术分类,T2b(胸腔镜扩大切除)可作为非侵袭性胸腺瘤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总之,全胸腔镜下行纵隔良性肿瘤的切除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合并症少等优点。在具有较丰富的胸腔镜手术经验下,全胸腔镜的微创手术将成为纵隔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