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是从正常胃粘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成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中医药对CAG及PLGC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致成为目前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相关的报道逐年增多。归纳而言,辨证提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治疗总以健脾益气、活血理气、解毒抗癌为大法。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4种:①辨证分型论治;②基础方加减论治;③固定方治疗;④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于本病的原则,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本病的治则应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旨,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论:“虚则补其气,实则消食、豁痰、燥湿、清热、消导,但不可峻剂。”
第二、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施为原则: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②改善和消除致癌性胃内环境,如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细胞增多,胃运减弱,排空时间延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等;③减轻或消退已存在的胃粘膜肠化和异型增生,使其不向胃癌发展,抑制细胞分化增殖,防止细胞突变;④阻断和中和胃内残留的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物质)及其合成过程。
第三、强调“一降、二调、三结合”。“一降”就是和胃降逆,通降胃腑。“二调”一是指调理脾胃,调和肝胃;二是指调和其他脏腑与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生克乘侮的病理变化。“三结合”是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治疗与阶段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调护相结合。
本病的 药物治疗方法:
第一、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一般可将慢性胃炎分为5个证型,即脾胃虚弱型(含虚寒)、脾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但各地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又有不同的认识。
第二、基本方加减治疗:
通过修复与保护胃壁屏障结构与功能,是健脾法防治胃癌癌前病变的重要作用环节。脾虚胃壁屏障功能的减弱是导致胃癌癌前病变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通过保护胃壁屏障可防止其发生与进展。临床研究显示,健脾补气在提高胃壁屏障防御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逆转粘膜的萎缩、IM与Dys,有效防治胃癌癌前病变。谢晶日教授以欣胃颗粒为主方进行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疗效显著。
第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中医辨证、西医辨病为主要模式,主要集中在虚、滞、瘀、毒的虚实夹杂辨证上;治疗方法有以基础方辨证加减或固定专方的不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特异性调控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尽管已知药物对肿瘤已突变的DNA修复的可能性很小,但对其相关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进行干涉、调控以提高机体抑癌基因或自身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却是完全可能的,且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势,在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比单一成分的药物更优越;这与中医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关文章